<
111nu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举汉 > 第二百一十二章 女诫
    刘景将两封写好的信笺密封好,交给守在一旁的于征,让人快马加鞭,交到刘祝的手中。

    于征拿着信笺出去后,室中仅剩下刘景一人,他起身再度来到背后的长沙郡地形城邑图下,目光不断在酃县和临湘之间来回巡视,心中默默思量着。

    蔡瑁虽然算不上什么名将,但其麾下的荆州水军,可谓是当今最强盛的水军了,不管刘景在人前显得多么泰然自若,成竹在胸,其实心里还是有些许忐忑。

    在将自己关在室中一个多时辰,午后,刘景终于走出便坐,前往严肃的官舍,问询军资情况。

    自从去年临湘遭到荆州军围困,刘景便第一时间派人接管了耒阳铁官,中间虽有许多波折,但在耒阳令桓彝及铁官令黄桥的帮助下,最终还是达到了目的。

    不仅耒阳铁官已全部落入其手,而且他在平阳、钟水二乡的冶坊,也是一再扩大,规模成倍增长,铁器产量已经颇为可观。

    刘景握有两大治铁基地,每年单单襦铠一项,便可达到一千五百具以上,另外刀、矛、楯、矢……

    毫不夸张的说,满足刘景麾下不满万人的军需,并不算什么难事。毕竟,以前仅耒阳铁官一处,就能够满足整个荆南的需求。

    不过铁官历来是一个恐怖的吞金巨兽,每年无虑数千万钱。这个钱,以前由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共同承担,而今长沙肯定是指望不上了,零陵也不想再出钱,就连桂阳,亦视其为负担。

    目前这笔钱,刘景承担了大部分,没办法,他可以说是耒阳铁官的唯一受益人,他不出钱谁出钱?

    以刘景的财力,恐怕支撑不了两年就要破产了,这还是将自家媳妇的嫁妆都算上的情况下。以一己之力,供应一军之需,出现这样的结果也不奇怪。

    这样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不过不管如何,刘景现在至少不必为急剧膨胀的大军军需发愁。钱财,在他眼里是最不重要的东西。况且,随着荆南地区的安宁被打破,陷入持久的动乱之中,钱财日后只会越来越贬值。

    军需不乏,粮秣也还算充足,这多亏了刘景去年亲笔手书,说服了零陵、桂阳二郡,尤其是零陵郡,得以获得大批粮食。

    随着张羡举三郡而叛,零陵、桂阳二郡所有非荆南系的长吏,不是解印绶去,便是被驱逐。眼下的零陵郡,主事者已然不再是太守,而是变成了以主簿刘巴为首的郡中诸大吏。

    刘巴字子初,零陵郡烝阳县人,其祖父刘曜,官至苍梧太守,其父刘祥,官至江夏太守、荡寇将军。昔日讨伐国贼董卓时,其父刘祥素与孙坚同心,杀害南阳太守张咨,南阳士民由是怨恨刘祥,互相联合,举兵攻之,刘祥难以抵挡,最后战败身亡。

    当时刘表初到荆州,与盘踞在南阳的袁术、孙坚不睦,自然也对刘祥极为敌视。等到刘祥败亡后,刘表便让人捉拿其子刘巴,欲将其处死,不过刘表最终没有下杀手,而是将其放归乡里。

    刘巴返回零陵家乡,出仕郡府,先为计掾,后为主记、主簿,名声也越来越大,成为零陵首屈一指的名士。

    刘表为此深感后悔,数次征辟,甚至举其为茂才,而刘巴却对此不屑一顾,从不理会。

    刘景前世便知道刘巴之名,诸葛亮曾言:“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

    这固然是诸葛亮谦逊之言,但也能从侧面说明刘巴的才能。

    然而最令后世人记忆深刻的,并非是他的才华,而是他的骄傲。赤壁之战后,刘备据有荆州,一时间荆楚英才莫不投其麾下,唯独刘巴不肯屈服,变异姓名,逃往交州,令刘备深以为很。

    后来刘巴辗转多年,仍旧没能逃脱刘备的“魔爪”。他自知不是刘备嫡系出身,因此变得格外低调,但他心中的骄傲依然不减半分,张飞敬慕其人,登门拜访,他却一言不发,以兵子视之。

    对于刘巴的做法,刘景不予置评,不过他认为刘巴是一个心中怀着骄傲,而又有坚持的人。

    当然了,刘景这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在刘巴那里得到的待遇,和刘备、张飞一比,有若天壤之别。

    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少年成名,现在成为荆楚名士,而且屡拒刘表辟命,乃至茂才。

    刘景在与刘巴写信之初,便借用两人都曾拒绝刘表“举茂才”一事,迅速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刘景文才、谋略,皆世间罕有,更能顺其脾性,不过短短数次通信,刘巴便将他引为好友,现在两人几乎每个月都有通信。

    而刘景也如愿达到了目的,没用他自己费口舌,刘巴主动替他出面,说服零陵众大吏资以米粮。他现在以主簿身份主持零陵郡府事宜,众大吏皆被其说服。

    在与刘巴笔谈时,刘景偶然得知,蒋琬目下也在零陵郡府为吏,令他不得不感慨零陵不愧是昔日大汉朝屈指可数的百万级人口大郡,居然同时有两位史书有传,位列宰辅的大才。就以人才而论,这一点甚至都超过了长沙。长沙也只有桓阶一人而已。

    不过如今有了刘景这个变数,未来想必定会截然不同。

    整个下午,刘景都在丞舍中,和严肃一起统计军资、粮秣。

    傍晚,刘景返回时大脑仍在高速运转,然而在看到妻子邓瑗的那一刻,他的大脑顿时为之一空,心也跟着安定下来。

    “刘郎,你回来了。”邓瑗正斜倚床榻,捧书而读,眼角余光瞥见门外的刘景,便欲掀开被子起身。

    “少君,别动。”刘景快步走入室中,轻轻按住妻子的肩膀,邓瑗已经怀孕差不多有八个月了,肚大如箩,面容、身段也变得丰腴许多,脱去了少女的青涩,浑身散发着母性的光辉。

    刘景将邓瑗扶回床榻,并为其重新盖好被子,口中问道:“少君,你在看什么书?”

    “女诫。”邓瑗回道。

    《女诫》是本朝著名的女文学家、史学家班昭之作,其长兄班固便是《汉书》的作者,不让司马迁的《史记》专美于前。其二兄班超,以三十六人定西域,数十载间,五十余国,莫不宾服。

    其兄妹三人,皆名垂青史,可谓盛哉!

    班昭不仅文赋写得好,并且精通史学,其兄班固著《汉书》,未完成便去世了,班昭为其续写《汉书》,从而得到世人的赞誉,乃是史上第一位女史学家。

    邓瑗对班昭极为崇敬,然而对其著作《女诫》,却多有不喜。

    哪怕《女诫》,是当年和熹皇后邓绥都极力推崇的。哪怕,《女诫》已经成为时下士族女子闺中必读之物。

    刘景素知妻子的喜好,一脸惊讶道:“我记得你不是一向不喜欢曹大家的《女诫》吗?”班昭曾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是以世人尊称其为“曹大家”。

    邓瑗下意识皱了一下眉,说道:“以前在家时,继母常常劝我读《女诫》,我从来都不肯听。今日在书室找书时,偶然看到了这本书,里面有继母的亲笔注解,闲来无事,便随意看看。”

    刘景含笑问道:“看过之后,有何感想?”

    邓瑗摇头道:“我初读《女诫》时,年纪幼小,见识有限,对书中理解过于浅薄,如今长大,稍能理解,可还是不喜欢。”

    刘景坐在床榻边缘,说道:“我也认为《女诫》要求女子过于苛刻,当年曹大家的夫妹曹丰生,不就不赞同她的观点,而写书反驳她吗。”

    “可惜曹丰生之书未能流传下来。”邓瑗抚书而叹道:“真想亲眼看看她书中之论,是不是与我一样。”接着又说道:“我虽不喜《女诫》,却极为敬佩曹大家,才智、文章、操行俱美者,古往今来,能有几人?”

    刘景颇以为然地点点头,班昭与和熹皇后邓绥亦师亦友,在邓绥临朝后,班昭曾参与政事,因此,她不仅是一位女文学家、女史学家,也是一位女政治家。

    两人围绕着班昭又聊了一会,刘景说道:“少君,明天我要出去一趟,大概三四天回来。”

    他明天准备亲自去伏击地点考察一番,那个地方,位于酃县以北约八九十里,一来一回,就需要两天时间,加上考察地形,至少也需要三四天时间。

    邓瑗脸上忍不住露出担忧之情,对于荆州水军即将南下的消息,刘景之前已经断续续透露给她了。他也不想妻子整日担惊受怕,可这件事情根本隐瞒不住,邓瑗还有两个月就要临盆了,与其拖到最后不得不说,还不如提前告诉她,让她有个心理准备。

    刘景握着妻子的手,温声道:“别担心,荆州水军并没有来,我只是出一趟门,三四天后就会回来,你在家安心等我,不要胡思乱想。”

    邓瑗没有追问刘景要去哪里,只是郑重地说了一句“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