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谈到中东地区安全问题时,熊光楷说,中方对最近巴以紧张局势的加剧深感

    不安和忧虑。中国认为“以暴易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通过谈判实现“以土地换

    和平”是解决巴以冲突的惟一有效途径。

    在谈到南亚地区安全问题时,熊光楷说,巴基斯坦是中国的友好国家,中国和

    印度的关系近年来也得到较大改善和发展,作为南亚的近邻,中国不希望看到印巴

    两国兵戎相见。

    对熊光楷已经十分熟悉的美国军政界以及公众,再次领略了这位中国将军的魅

    力。根据美国解密的国防部情报局机密文件透露,美军形容熊光楷是一个“条理分

    明、头脑灵活”的解放军高级官员。

    “rma”关键人物,欣赏科索沃战争风云人物科瓦什宁

    曾有人问熊光楷,在与国际军事界的交往中,他最欣赏哪一位当代外国军事将

    领。熊光楷公开表示他最欣赏俄罗斯的科瓦什宁将军。

    科瓦什宁将军是俄罗斯叶利钦时期和普京执政前期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被认

    为是俄军队的少壮派。科索沃战争期间,面对美国及其北约对科索沃的进逼和轰炸,

    科瓦什宁大将发出强硬声音:“如果俄罗斯面临生死选择,那么俄武装部队的一切

    武器装备,特别是核武器,都应被利用。”战争后期,科瓦什宁采取先斩后奏之法,

    未得到叶利钦的同意,便下令俄罗斯200余名空降兵鬼使神差地出现在科索沃普里

    什蒂纳的机场,从而打乱了北约的整个部署,使北约在科索沃单独执行维和任务的

    如意算盘落空。

    普京上台后,科瓦什宁与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就俄军发展战略曾有十分激烈

    的争论。谢尔盖耶夫曾表示,其他大国特别是美国对俄罗斯的威胁以及超级大国之

    间的竞争与较量都是通过核武器进行的。作为原俄战略导弹部队的总司令,他想把

    削减常规军队的费用花在核武器上。而科瓦什宁则主张把用在核武器上的钱用于常

    规力量建设,因为“俄罗斯最直接的安全威胁就是来自其最邻近的国家”。俄军对

    车臣战争的胜利似乎进一步佐证了科瓦什宁的观点。因此,普京总统准备牺牲“核

    武器发展潜力”来发展俄常规力量。但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普京总统意识到科瓦

    什宁对核武器的排斥事实上削弱了俄罗斯的军事威慑力,与他的军事大国思想不相

    适应。为了使俄罗斯沿着战略核力量与常规力量平衡发展的方向走下去,普京决定

    重新调整俄罗斯的军事发展战略,并于2001年撤去了科瓦什宁的总参谋长职务。

    在熊光楷看来,撇开人们对科瓦什宁的争议不说,科瓦什宁是一位在俄罗斯军

    事改革、军事外交方面很有成就的军事战略家。比如他在军队建设上率先提出俄罗

    斯不能背上沉重的战略火箭军的包袱,应将其变成战略火箭兵,同时建立一个航天

    兵种,以成为未来的“天兵”,因为未来空间战争有可能加强。他提出俄罗斯军队

    分三个军种(即海军、陆军、空军)和三个兵种(即空降兵、战略火箭兵、航天兵),这是个很大的改革。

    熊光楷认为,一个高级将领仅仅有敢上战场的勇气是永远不够的,尤其在现代

    战争中,军事战略的研究和战略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自进入总参以来,他一

    直没有放松对军事战略的创新研究,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03年4月16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身着一身西服,

    突然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他今天在这里以教授的身份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

    “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作“新军事变革问题”的专题报告。

    “新军事变革”这个概念的英文原文为revolutioninmilitaryaffairs,简

    写为rma。早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及战略学界就开始运用这一提法并进行

    了大量的论述。而在这之前,由于冷战结束,一场新军事变革已经悄悄萌芽。当时

    的基本判断一是两极格局解体,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大战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打

    不起来,但局部战争仍时起时伏;二是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

    展,对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思想和战争形态的变化,以及军队建设及编制体制的

    调整均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994年1月,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佩里批准成立了

    一个“高级指导委员会”,负责领导美军有关rma的研究工作。这是美国官方首次

    公开承认和使用rma这个词组。

    中国对新军事变革的关注与世界同步。1991年海湾战争刚结束,江泽民就敏锐

    地观察到了高新技术在现代作战中被更多运用这样一个特点,多次亲自主持召开座

    谈会,要求军队重视研究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为我军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当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的熊光楷便开始系统地研究世界各国新军事变革的特点,

    成为中国新军事变革的主要研究人员和重要智囊。

    熊光楷的这次报告主要是围绕伊拉克战争展开的。他将伊拉克战争分为斩首、

    震慑、扩大战果3个阶段。他认为这场冷战后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反映了世界新军

    事变革的三大趋势,即武器装备智能化、军队编制体制精干化和作战样式体系化。

    而武器装备智能化具体表现为各类精确制导武器已成为战争的主角,精确制导武器

    占战争总弹药量的比重增加明显:越战时为0.2%,海湾战争时为8%,科索沃战争为

    35%,阿富汗战争达60%,伊拉克战争还会更高。军队编制体制精干化具体表现为

    军队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人数密集型向科技

    密集型转变;指挥控制自动化则利用数字技术,以计算机系统作为战争的神经中枢,

    对战争进行指挥控制;作战空间多维化方面,过去一般是陆、海、空三维,现在运

    用的已增加到海、天、空、地、电磁五维;作战样式体系化包括空地一体战、空地

    海天一体战、各军兵种协同作战等。

    在他看来,中国必须在研究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基础上及时总结伊拉克战争,以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中国在国防建设方面既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又不能好高骛远”。“中国军队在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中的防御能力正在逐步增

    强。”

    针对伊拉克战争中期伊拉克方面做的非正规抵抗,熊光楷认为这并不能算是真

    正意义上的人民战争。他分析说:“我们既不要忽略战争中高技术的运用,也不

    能忽略战争中人的作用。”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人本主义,世间万事万物都应以人为

    本,“因为一切高技术战争最终还是要落在人身上,人还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2003年6月5日,身着便服的熊光楷迈着军人的步伐,出现在中央统战部的会

    议大厅。这次他是应中央统战部的邀请来为党外人士作关于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报告

    的。人们看到了一个智慧的中国军人肩上所承载的全部光荣。

    第三章房宁

    民族不自立,谈何“全球化”?

    房宁(1)

    房宁,1957年6月生,现任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政治学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多年来以其独特的“第三世界视角”观察、研究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变化,揭示在资本全球化条件下的第三世界工业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对于当代民族主义复兴的历史背景做出了新的诠释。代表性著作:《现代西方政治理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引论》等。

    全球化的实践使“地球村”断裂为南北两大板块,北方“金十亿”富裕幸福、直上云天,南方贫穷的五十亿却堕入尘埃。

    ——房宁

    美国失算于房宁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现今,房宁教授在世界的行走是与众不同的。一位对

    房宁甚为了解的学者曾这样说:“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对西方一浪高过一浪的喝

    彩声中,房宁是为数不多的以尖锐眼光质疑西方、批判全球化的中国学者;而房宁

    的不妥协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使他成为最早站在非西方立场系统研究和批判全球化

    的一位中国学者,他的著述为中国日益崛起的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奠定了理论基础。”

    房宁一直不接受外界加在他名头上的种种修饰,他的低调和不事浮华是出了名

    的。但从1995年他的“中国青年看世界”的民意调查结果所引起的震荡,到1999年

    在《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一书中预言全球化将带来“发展的陷阱”,再到2003

    年对“新帝国主义时代”的精当论述,这一系列动作无不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

    国主义的觉醒和发展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