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u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中国盗墓 > 第24章
    根据文献记载,唐太宗昭陵的石门达五吨之重。乾陵地官石门有多重,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一定是坚固可靠的。进入宫门便可以到达墓室。墓室是地宫的主体,根据“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推测,乾陵地宫墓室至少是前、中、后三室。

    地宫里有些什么东西,这可能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从《唐六典?大唐元陵仪注》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地宫的中室或中部,有“棺床”、“棺床”上放着皇帝的“神宫”,即棺椁。棺材的底部有防潮材料及珍宝之类。上加“七星板”,板上有席、褥、旁置衣物及硅、璋、璧、琥、璜等“六玉”。

    此外,从武则天所撰写的《述圣纪碑》碑文中考证,地宫里还有不少珍贵书籍和名人字画。史载,五代时期耀州节度使温韬盗掘昭陵时,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由此可以推断,“待到幽宫重启”之日,人们所见应该又是一个“不异人间”的乾陵。

    温韬盗墓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温韬盗发唐陵,曾经从唐太宗昭陵中得到书法大家钟繇、王羲之真迹。《新五代史》记载,昭陵多藏有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温)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所谓前世图书“悉取之,遂传民间”这一文化过程,值得文化史学者重视。

    ------------

    福地洞天“太子墩”:南唐二陵的发现(1)

    ------------

    作案时间:无确切记载

    作案地点:南唐二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的牛首山下

    受害人:南唐二帝

    作案人:未知

    作案手段:不详

    作案后果:当年随葬的金银珠宝早已被盗墓者洗劫一空,只剩下男女陶俑和玉

    制、石制的哀册。

    盗墓性质:不详

    引子

    十世纪前半期,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次大分裂的局面,这就是“五代十国”时代,南唐是其中之一。它是在原吴政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封建小朝廷。

    南唐是一个短命的年代,前后只经历了三个皇帝:烈祖李、中主李煜后主李煜。南唐二陵,就是南唐烈祖李和他的儿子李的钦陵和顺陵。

    李,字正伦,徐州人。少年因战乱成孤儿,被时任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收养,后大将徐温收为养子,改名徐知诰。吴天祚三年(937年),他废吴王杨溥,自立皇帝,自称是唐宪宗李纯第八子李恪的玄孙,恢复原姓名李,改国号为大唐(为区别于唐、后唐,史称南唐)。南唐升元七年(943年)因信奉长生道术,死于丹石中毒。李,初名瑶,字伯玉,李的长子。28岁时即位,交泰四年(961年)他在“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中于洪州(今江西南昌)死去。

    盗墓过程

    民国时期,史学界和考古学家对南唐开国皇帝李和中主李的墓葬在何处,众说纷纭,始终未有定论。

    1949年南京解放后不久,在夫子庙市场上出现兜售出土文物的人,被当时警方查获。此事为南京军管会主任刘伯承司令员所闻。刘司令员立即要求有关部门与南博会同彻查。

    原来这年春天,几个牧童在祖堂山南麓一个叫“太子墩”的地方放牛,他们发现大土墩被春雨冲出一个洞,几个胆大的放牛娃就好奇地探进去,从中摸出几个明器和陶俑,卖给了“挑高箩”(收旧货)的,后被南郊一个盗墓人探知,就盗取了墓中部分器物,结果在夫子庙交易时被抓了个现形。

    很快,区文教股长亲自带人下乡来调查了。由于盗墓者光顾过不久,挖的盗洞还没有塌陷,股长亲自带人下洞进行了探查。他们小心翼翼地爬进幽暗深邃的墓穴,穴中不时响起叮咚的怪声,还散发出一阵阵悠悠的香气,沁人肺腑,好不令人惊恐。不出所料,墓已被盗墓贼破坏得一塌糊涂,但是宏伟的墓穴地宫还是让他们惊奇不已。出洞后他们迅速将情况上报给了南京市博物院。

    警方将截获的出土文物送至南博鉴定。时任南博负责人曾昭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她对送来的文物逐件研究,看到一些出土的玉片上面刻着文字,字上曾涂以金粉,已剥落淡存;尚可看到“维保大元年”、“子嗣皇帝臣瑶”等字样,曾昭大为惊喜,她核查了“保大”年号是南唐中主李即位的年号,而“瑶”字正是李原来的名字。这些刻着文字的玉片,串起来称为“哀册”,是古代帝王死后,在下葬时为他写的祭文,一般刻在竹、木、石片上,放在死者棺中同葬,而南唐刻在玉片上,是为“玉哀册”,更为珍贵,这是墓葬人身份的最可靠证明。这些“玉哀册”的出土处就是南唐开国皇帝李的墓地。至此,揭开了南唐皇帝陵墓坐落何处的千古之谜。

    不久,考古队赶到了现场,开始了发掘。他们并没有顺着盗洞进入墓室,而是按照正规的考古挖掘程序,先用“洛阳铲”进行勘探,找到墓门的所在。找到后就顺着墓门的方向开挖,挖了几天就挖出了墓门。考古队发现墓门外堆砌了许多大石板和大石块,墓门本身也用大砖封砌,推断是为了防盗墓而设。但是这套防护措施根本就挡不住盗墓贼,他们直接开天窗而入了,但是这给用科学手段进行发掘的考古队找了很多麻烦。颇费了一番周折,考古队才打开了墓门。

    宏大的地下宫殿终于呈现在眼前了,大家穿过长19米、宽4米的圆拱形墓道,好像穿越了一条漫长的“时间隧道”,又回到了千年前的时代。这条墓道贯穿了前、中、后三间主墓室,在主墓室两侧,还有10间陈放随葬品的配室。这组布局严谨,设施齐全的地下砖石结构建筑群,完全仿造地面的建筑建造,并且在柱枋和斗拱的表面还绘有彩画。

    至此,史学界争论多年的南唐二陵之谜终于大白于天下。

    南唐二陵的结构

    钦陵和顺陵均封土为陵,陵冢呈现圆形。二陵均系依山为陵,相距约100米。李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东,称为钦陵,建于公元943年。李及其皇后钟氏的合葬陵居西,称为顺陵,建于公元961年。当地百姓称钦陵和顺陵为“太子墩”。顺陵位于钦陵西北,相距五十余米,其北、西面都与山麓相连,隆起不甚显着。二陵的陵园原地面建筑,今均已无存。

    钦陵规模较大,是座名副其实的地下宫殿。地表上部为一圆形土墩,周长170米,高出地面12米。墓室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和十间侧室,全长达21米余,宽10米余,高5米。前、中两室及其所附四间侧室是砖结构,后室及其所附六间侧室是石结构。墓门及前、中、后三个主室都仿照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木结构建筑式样,在壁面上用砖砌或石雕成梁、桥、柱子和斗拱,再用石青、石绿、储石和丹粉等矿物质颜料在其上绘以鲜艳的彩画,图案多作牡丹、莲花、宝相、海石榴和云气纹等。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这是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附属在柱枋部分的彩画遗迹,在建筑史和艺术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李陵的中室和后室之间有辅道,后室的进口处有石门一重,门楣上横列大型的双龙攫珠的石刻浮雕,下方的左右两侧各置一尊足踩祥云、披甲持剑的石刻浮雕武士像,原均敷金涂彩。后室的室顶为巨大青石条砌成的叠涩顶,上面绘有彩色的天象图,包括日月星辰一百余颗。后室地面的青石板上又雕刻着蜿蜒曲折的江河形状,象征着地理图。这种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陵墓内部装饰,是秦始皇陵以来帝王陵寝的装饰传统。后室的中后部有石砌棺床,棺床的侧面有行龙浮雕,并用浅刻的卷草和海石榴花纹作为棺床平面的装饰。

    李陵前、中、后室所附的侧室内均有放置随葬品的砖台,原置的金、玉、铜、铁和陶瓷质的器物均被早年盗墓者所掠走或破坏。考古发掘所得的劫余器物以玉哀册和陶俑像较为重要,前者刻字填金,标明了该陵的陵名及下葬年代;后者有数以百计的男女宫中侍从俑和舞俑,以及各种动物俑,亦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见。由此可见,当年地宫建筑十分豪华。

    顺陵在钦陵西侧,长宽与李陵相近,有前、中、后三间主室和八间侧室,比钦陵少了二个侧室,其规模也比钦陵略小,建造简陋,其墓内的结构装饰和绘画艺术已失去南唐初年雄伟富丽的气魄,反映了这位没落君主“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吞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的政治生涯。

    ------------

    福地洞天“太子墩”:南唐二陵的发现(2)

    ------------

    南唐二陵文物

    哀册68片,其中钦陵出土28片玉哀册,顺陵出土40片石哀册。各种陶俑136件,其中有持物俑、拱立俑、舞姿俑、人首蛇身俑、人首鱼身俑和人首龙身俑等,这些陶俑形状在江南出土文物中极为罕见。此外,还有陶器200多件,以及铜、铁、漆、木、玉器多件,两墓共出土文物640件。

    文物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栩栩如生的人物陶俑。男俑中有峨冠博带的文臣,有缘领长衫的内侍,有披坚执锐的勇士,有表演献技的伶人;女俑中有高髻盛妆、身着披肩长袖的宫娥,有恭立持物的侍女,有翩翩起舞的舞娘。男俑衣冠整肃,女俑面施朱粉,衣着华丽,基本上是唐代人物的风貌。这是由于南唐距大唐帝国为时不远,而南唐又以大唐正统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