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u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诸葛亮大传 > 第22章
    陆逊果然不负孙权所望,对麻痹关羽的韬隐之计执行得相当出色。他一到陆口,立即给关羽写了一封信,说:"将军您伺曹操的破绽而动,挥纪奇$%^书*(网!&*$收集整理律严整之师,小动刀兵即获大胜,功劳何等巍然不凡!曹军连遭惨败,于我同盟甚为有利,作为盟友,我们高兴得闻庆击节,真希望您实现席卷北方、共扶汉室的目的。我是个办事能力不强的人,蒙受委任,忝居陆口,非常仰慕将军的风采,渴望得到您的指教。"当他听到关羽乘大水歼灭了于禁七军的消息后,又写信给关羽说:"曹将于禁等被将军所擒,远近之人莫不为之惊喜赞叹。将军之功勋足以长驻人间,即使是古时晋文公的城濮大捷、韩信的井陉大捷都不能过于此胜。我听说曹将徐晃等人又率领步骑之军前来,对您进行窥视。曹操是个狡猾之徒,会不计后果去泄其愤恨,恐怕会潜增其众,以逞其心。虽说曹军现已疲乏,但却依旧骁勇强悍。大捷之后,常生轻敌之心,古人有鉴于此,在大捷之后更加警惕。但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取得全胜。我本一介书生,生性缓钝,忝居不堪之职,然而却喜慕盟友之威德,所以乐于倾吐心中欲语之言。虽然这些话不一定合乎您的策略,但不妨听一听。倘若您能明白我对您的景仰之情,就会认为我所说的是为您好了。"

    陆逊这两封信,语词谦卑,对关羽仰慕之意溢于言表,使关羽对后方大为放心,不再有什么顾忌,对襄樊的曹兵展开了更加强大的攻势。这年十月,曹操赶到洛阳,令徐晃军从宛城南下,援救樊城。为了更有效地为樊城解围,曹操又向东线征调兵力。他密召兖州刺史裴潜、豫州刺史吕贡、合肥守将张辽等人,令他们速领兵前来。

    关羽的襄樊得胜,刘备集团势力的增长,更加重了孙权对盟友强大的忧虑。他下定决心遏制关羽势力的发展,同时,曹操在东线调兵,使他明显感觉到东线压力的减轻,从而更加有利于他对付西线的关羽。为了不使自己在进攻关羽时受到曹操的威胁,孙权便给曹操写了封密信,声称愿意为曹操效力,打击关羽。

    脆弱的孙刘联盟破裂了。

    孙权给曹操的密信,帮了曹操的大忙。

    ……

    第六章梦断夷陵

    第一节蜀汉的开国丞相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二十三日,曹操在洛阳王宫中病逝。

    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凭着他政治家的敏锐,感到天下将有大事变发生,应付这个带全局性的政治形势,比夺回荆州更重要。刘备、诸葛亮只好把夺回荆州的事暂缓一缓,以便集中精力应付可能发生的重大政治事变。

    诸葛亮所预料的重大政治事变,就是曹魏将要正式取代汉朝。

    诸葛亮的预料绝不是凭空猜测。

    自从曹操把汉献帝迎到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时起,汉献帝就成为曹操手中的玩偶。二十多年来,曹操打着汉廷旗号,东征西伐,建立了卓著的文治武功,确立了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凭他的权力,他的地位,登上皇帝宝座不成问题,但曹操没有这么做。他说:""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意思是说,他要为儿孙们做好一切取代汉朝的准备,至于真正实施,那是后代们的事了。

    第46节:第六章梦断夷陵(2)

    曹操临死前,确实为后代们建魏代汉创造了一切必要的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政治上的、舆论上的、人事安排上的。诸葛亮大传第六章梦断夷陵

    曹操任丞相时,就受着"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殊待遇,以后又任魏公、魏王,享受着皇帝所受的一切待遇。这种地位和待遇,还可以传给他的儿子,这就为他的后人取代汉朝创造了政治上的条件。

    为了让后代实现代汉的目的,曹操在世时又在选定继承人上下了一番功夫。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曹操最喜欢的有三个:一个是曹冲,一个是曹植,一个是曹丕。

    曹冲是曹操的第七子,为环夫人所生。史载他"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曹冲十三岁时得了重病,曹操亲自为他向神灵祈祷,请求延长他的寿命。曹冲因无法医治而死后,曹操非常伤心。曹丕劝慰曹操时,曹操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事。"可见曹操曾打算把王位传给曹冲。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与哥哥曹丕一样,同为卞皇后所生。曹植自幼聪明,文学天赋极高。十多岁时,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而且能写出极漂亮的文章。曹植不但文才很高,而且很聪明,每次受到曹操的问难,都能应声而对,因此很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说:"始者谓子建(曹植字),儿中最可定大事。"由于曹植受到宠爱,再加上杨修、丁仪、丁廙等大臣对他的支持,曹操有几次都要决定让他做自己的继承人。

    然而,曹操最终还是选择了长子曹丕做为自己的继承人。这是因为曹冲死得很早,来不及与曹丕、曹植兄弟比谁优谁劣,而曹植与曹丕比起来,暴露出许多弱点。曹植诗人气质太浓,他任性而行,不刻意美化自己的外部形象,饮酒不加节度。而曹丕不但擅长诗文,也长于骑马射箭、击剑格杀,可谓文武双全。更重要的是曹丕懂政治,有手段,御己有术,矫情自饰,会笼络人心。当曹操选定曹丕以后,为了巩固他的地位,不但疏远了曹植,还找借口杀了曹植的智囊人物杨修,削弱了曹丕竞争对手的力量。

    经过曹操政治上、舆论上、人事上等一系列努力,取代汉朝的形势已经铸成,不可逆转。

    曹氏即将代汉,刘备集团应该怎么办?

    对此毫无反应,显然是不明智的。

    毫无反应,意味着对曹氏帝位的默认;毫无反应,意味着对曹氏代汉的容忍;毫无反应,意味着放弃了"兴复汉室"的旗帜。

    然而要做什么反应呢?怎样表明自己态度呢?

    兴兵讨伐最实际有效,但刘备集团远不具备推翻曹魏的实力。对曹魏政权檄文声讨,指出他是"僭伪"政权,但汉朝廷已不存在,"正统"政权已荡然无存,由谁来指出、来证明曹魏政权的"僭伪"呢?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曹氏针锋相对:你若称天子,我就当皇帝。

    我们不能不佩服诸葛亮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远见卓识,因为他对曹氏代汉是有预见的,并事先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

    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曹操逼汉献帝封自己为魏王。魏王与魏帝,仅一字之差,一步之遥。

    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诸葛亮尊刘备为汉中王,汉王与汉帝,也只差一个等级。只要曹氏代汉称帝,诸葛亮就拥立刘备即汉帝帝位。

    刘备称帝,有很多有利条件。西汉的开国始祖就是从汉中王起家,如今刘备又一次从汉中王起步;刘备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的后代;刘备的政治纲领一直是"兴复汉室"。所有这些,都是号召人们拥戴其即帝位的优势。

    但是,刘备称帝也不是一件很顺利的事,也存在着种种阻力。

    最大的阻力是当时的天命舆论。

    早在东汉初年,蜀地就流行着一句令人莫名其妙的谶语:"代汉者当塗高。"割据蜀地的公孙述以为自己的名字"述"字有"路途"之意,与谶言中的"塗"字相应,以为天命在己,便建号称帝。为此,东汉光武帝还专门给公孙述写了封信,信中说谶语中所说的当塗高,是指一个姓当塗名叫高的人。

    第47节:第六章梦断夷陵(3)

    公孙述手下有一个叫杨春卿的,是广汉新都(治今四川新都西)人,善图谶学。公孙述被刘秀所灭,杨春卿自杀。临死前他对儿子杨统说:"在我的书箱中,有先祖传下来的秘籍,你要好好学。"杨统牢记父言,为父治丧守孝毕,离开家乡到犍为郡(治今四川彭山东)周循处学习图谶之法,又向同郡人郑伯山学《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杨统死后,又将此术传给儿子杨厚。杨厚少习父业,精通图谶,多次为朝廷预言灾异,献消灾之法。晚年回到家中,"修黄老,教授门生,上名录者三千余人"。

    在杨厚的学生中,周舒、董扶、任安三人最为知名。周舒字叔布,是巴西阆中(治今四川阆中)人,善图谶,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应。当时有人问他:"《春秋谶》中说,代汉者当塗高,是什么意思?"周舒说:"你们知道皇宫门口两边的平台吧?它们高大巍峨,又正当大路,它们名叫象魏、魏阙。当塗高者,魏也。"周舒对"当塗高"的解释,很快便在当地传开了。杨厚是汉桓帝时人,他生活的时代,远远早于曹操的崛起,更早于刘备集团的入蜀。可见在刘备入蜀以前,魏将取代汉朝的说法就已流传了很久。

    蜀郡成都人杜琼,是任安的学生,比周舒晚一辈。他在刘璋时任益州从事,刘备据益州后,又任议曹从事,他与刘备是同时代人。他精通观象谶纬,但从不谈天象。后辈学生谯周曾问他为什么这样,杜琼说:"用观天象来预言吉凶,这很不容易。必须亲自观察,分辨天象的形状颜色,日夜辛苦劳累。这还不说,还日夜提心吊胆,担心不慎将天机泄露出去招灾惹祸,还不如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我就不去观天象了。"

    ……

    第二节势在必争

    中国封建皇帝登位,大多都要行燔瘗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