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u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诸葛亮大传 > 第29章
    ……

    第五节政通人和

    封建时代的帝王将相,人人都从事各类政治斗争,因而人人都在政坛上据有一席。但他们并非人人都是政治家。从政之人,或有深刻的政治思想,或有进步的政治主张,或有成功的政治实践,方无愧于政治家的称号。上述三方面条件具备,方可称为杰出的政治家。

    诸葛亮可称为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诸葛亮融通儒法政治思想之长,体现了其政治思想的深邃,这在《孜孜求治》一节中已经讲述。

    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政治主张,实质上是对统一、强盛、兴旺国家的追求。他所要兴复的是"光武中兴"式的汉,而不是桓、灵、献帝式的政治昏暗、四分五裂之汉。这在《待时高歌〈梁父吟〉》一节中也曾谈到。

    这里只说诸葛亮在政治实践上的成功。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在三国中是最有条理的一个。一个治国者,他所治理的国家与他同时期的其他政权相比,成绩最为突出,成效最为显著,这样的人难道不是政治实践上最成功的吗?

    诸葛亮治理国家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两条:

    第一,他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步措施,"凡是封建统治阶级可能做到的较好措施,他几乎都做"。这在前面已经讲述,此不再赘。

    第二,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笃志躬行,在所有封建政治家中,具有最崇高的"奇"书"网-q'i's'u'u'.'c'o'm"品质和最完美的人格。这种品质和人格的魅力,对蜀汉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在以后我们还要详述。

    不见高山不显平地,有比较才有鉴别。让我们把三国的政治比较一下。

    先看曹魏。

    曹操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但由于他在立太子问题上处理得不好,致使当时政局出现了一次动荡。对于立曹丕为太子还是曹植为太子,曹操一度态度暧昧,犹豫不定。结果,曹丕、曹植各树其党,展开了对继承权的明争暗斗。杨修、丁仪、丁廙是曹植一党。丁廙甚至直接找到曹操,说曹植:"天性仁孝,发于自然,而聪明智达,其殆庶几。至于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愿从其游而为之死,实天所以钟福于大魏,而永授无穷之祚也。"由于丁廙等人的鼓吹,曹操狐疑,有好几次都差点立曹植为太子。

    曹丕也不甘示弱,忙找自己的党羽吴质商量对策。吴质当时任朝歌(治今河南淇县)县长,按当时法令,与外臣交结要受到制裁。曹丕便让吴质躲在箱子里,用车拉进府中。不料被杨修知道,杨修便将此事报告给曹操。曹丕非常害怕,忙问吴质怎么办。吴质说:"不要紧,明天你仍用这只箱子装一箱绢拉进府来,杨修必定再报告。主上这次必当面验问,到时候箱内无人,杨修必吃欺上之罪。"曹丕照计行事,果然一切如吴质所说。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曹丕、曹植的太子之争多么激烈。

    后来,曹丕取胜,登上太子之位。当他即帝位之后,立即诛杀了丁仪、丁廙及其全家,不久又指使人弹劾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将其贬爵为安乡侯。

    曹丕继承了曹操之位,也继承了曹操的许多长处,如文才武略、政治经验及其手腕等,都颇有其父的风范。但作为一国君主,曹丕在政治上也暴露出严重的弱点。他游猎无度,大造台榭苑囿,行不急之务。最为严重的是,他喜欢奉迎,听不进直言,刚愎自用。侍中鲍勋常常劝诫他:"今之所急,唯在军、农,宽惠百姓。台榭苑囿,宜以为后。"从鲍勋的劝诫中,可见曹丕不是以军、农为先,不是对百姓宽惠为务,而是以个人享乐为先。

    ……

    第61节:第八章南抚夷越(1)

    第八章南抚夷越

    第一节南中的历史

    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地区,古称南中,被认为是"夷、越之地"。

    夷、越是古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称呼。细分起来,云、贵及川南的少数民族为"南夷",四川西部的称"西夷"。就族属而言,"西南夷"主要包括两大系统:一是"夷",即氐羌系,属藏缅语族;一是"越",即百越系(包括濮或僚),属壮侗语族。

    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各有自己生活的地域,各有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史记·西南夷列传》说: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

    从上述记载可知,南中地区夜郎、滇、邛都等地方的少数民族,以农耕为主,处于同师以东、楪榆以南的越嶲、昆明等地的少数民族以畜牧业为主。

    关于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起源,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夜郎国的传说,说夜郎国无君长,有一个女子在遁水边上洗衣服,见一根有三个竹节的大竹从上流漂下来,瞬间漂到浣衣女脚下。河间漂竹,习空见惯,浣衣女并未理会。突然,竹子里传出婴孩的哭声,立刻引起浣衣女的注意,她把竹子捞上来,剖开一看,里面有个男孩。她把孩子抱回家抚养起来,后来,孩子长大了,有武略才干,遂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又号为竹王。竹王捐破竹于野,野地便成竹林。竹王曾带人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想喝羹汤,命下人做,下人说无水,竹王以剑击石,即有水从石上淌出。

    再比如哀牢人,据说起初也没有君长。有一个名叫沙壹的女子,在哀牢山居住。有一次她在水中捕鱼,忽然被水中的沉木撞了一下,从此便怀孕。十个月之后,生下十个男孩。有一天,沙壹带十个孩子在水边玩耍,忽然从水中钻出一条龙,对沙壹说:"我乃昔日撞汝之沉木。你给我生的儿子,现在他们在哪儿?"孩子们见状,全都吓跑了,只有小儿子没跑,他背龙而坐,龙爬上岸来,爱抚地舐其后背。沙壹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便把这个孩子叫九隆。十个孩子长大以后,诸弟兄都认为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他为王。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妇,正好生十个女儿,九隆兄弟便分别娶她们为妻。九隆死,其子孙代代相传,"往往邑居,散在溪谷"。

    传说不是历史,神话亦非事实,但上述传说中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夜郎、哀牢的第一个首领,都是男性,极有权威,而他们却都有其母而不知其父。这反映了当时夜郎、哀牢等地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情形。

    第62节:第八章南抚夷越(2)

    由于地处偏远,道路险恶,先秦时期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很少同汉族交往,因此中原先进的汉族文化对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据有关史籍记载,在楚顷襄王的时候,曾派将军庄从沅水溯流而上,从且兰(治今贵州黄平西南)出,伐夜郎。而当他们夺得夜郎之地后,秦国打败楚国,夺取楚国黔中之地。庄等人归路被断,只得进兵至滇池一带,见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便"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庄所率楚人,其文化要比南中地区先进,但他们远离自己的文化土壤,脱离了与故土的联系,只好入乡随俗,将自己夷越化了。征服者反而被征服了。

    南中与内地中央王朝建立联系,是在秦以后。

    秦统一六国,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的王朝,这个中央王朝,不断地向周边拓展。约在秦始皇统一后不久,就开辟了通往南中的"五尺道"。唐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说:"五尺道在郎州。"唐代郎州即今云南曲靖,一条蜿蜒在山重水复险恶之境的五尺宽的小道,却把南中与秦王朝连在一起。

    西汉初年,朝廷曾"弃此国而关蜀故徼"。什么意思呢?就是放弃与南中的联系,关闭通往南中的关隘。但是,民间的往来是关不住的,西汉王朝统治下的巴蜀之民,偷偷地溜出关隘,与南中作买卖,"取其莋马、僰僮、旄牛,以此巴蜀殷富"。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王恢奉命率军进击东越,王恢又派唐蒙出使南越,唐蒙到南越后,南越王用枸酱招待他。唐蒙感到非常奇怪,便问此酱从哪里来的。南越人告诉他,是从牂柯江运到番禺(治今广东广州)的。唐蒙回到首都长安后,又问巴蜀商人,南中怎么会有枸酱?商人说:"枸酱是蜀地特产。蜀人多将其偷运到夜郎出卖,夜郎紧挨着牂柯江,牂柯江宽百余步,足以行船,是联系南中与南越的交通纽带。"唐蒙听后,立即给汉武帝上了一封奏书,建议开通与夜郎国的联系,以利于控制南越。汉武帝认为唐蒙说得有道理,便任命他为郎中将,领千人,带着许多东西,从巴蜀重走五尺道进入南中,来到夜郎。唐蒙此次出使夜郎成效甚大,与夜郎侯多同达成协议,在夜郎国设置官吏。不但夜郎,夜郎周边的小邑因为接受了汉朝的缯帛,也愿意听从唐蒙的话。唐蒙出使南中有功,被任命为犍为郡守。

    唐蒙来到犍为,意欲修通西南夷道,征发巴、蜀、广汉三地数万人,用了两年时间也没修成,反而造成修路士卒多死亡,"费以巨万计"。当时,汉武帝正全力对付匈奴,很多人又都说西南夷道不该修,所以,汉武帝下令放弃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