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u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诸葛亮大传 > 第31章
    诸葛亮对南中地区民心的征服,也是一个比军事征服更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他在军事征服中的攻心战术,也包括他在战争结束后的一系列开明政策。

    两汉时期,中央王朝曾多次对南中地区大加征伐。汉昭帝时,大鸿胪田广明征南中益州郡,"斩首捕虏五万人,获畜产十余万头,富埒中国"。汉成帝时,陈立任牂柯太守,到郡后,召见夜郎王。夜郎王带少数民族首领数十人来见陈立,被陈立杀掉。陈立又兴兵讨伐夜郎,"威震南裔"。东汉安帝时,杨竦率兵讨伐南中,"凡杀虏三万余人,获生口千五百人"。

    即使在与诸葛亮同时的汉末三国时期,其他政权的统治者对周边及境内的少数民族也是重武力镇压而轻心理征服的。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大军征讨北方的乌丸,两军对阵于凡城(今河北平泉东南)。曹操"登高望虏阵,抑军未进,观其小动,及击破其众,临阵斩蹋顿首,死者被野"。

    两军阵前,刀兵相见,死人流血也在情理之中。但我们观察诸葛亮在南征战争中,除了杀人流血之外,还有爱惜生命,尽量争取少死人的一面。比如,对待高定那样"恣睢"妄为的叛乱魁首,诸葛亮在对他们进行军事打击的同时,还希望他"归首以取生"。宋代高承《事物纪原》中还记载这样一件事:

    诸葛公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其俗必杀人以其首祭,则神享为出兵。"公不从,因杂用羊豕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祀,神亦享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第65节:第八章南抚夷越(5)

    在上述记载中,有人劝诸葛亮按照当地的风俗用人头祭神,当然是要用当地夷人之头,很可能是与孟获交战时抓到的俘虏。这个主意看起来荒谬而且残酷,但当时人却认为是有效的办法,可以对孟获军心理上产生镇慑作用。因为在当地人看来,用人头祭神,就可得到神的佑助,而神佑助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在一般的军事统帅眼中,为了战争的胜利,牺牲一些人是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更何况所牺牲的是敌人的俘虏呢?而诸葛亮却不是这样,他采用用面包裹猪羊肉的办法代替人头,既起到祭神的作用,又免于人的牺牲,若不是出于对少数民族生命的爱护,谁会去动脑筋想这个主意呢?

    《事物纪原》虽为宋人所记,但这个馒头故事是可信的。因为它所反映的对人的生命的爱惜,符合诸葛亮的为人。诸葛亮对人的生命的重视,我们在其他一些记载中也可以看出来,在征伐南中取得军事胜利之后,诸葛亮用当地少数民族渠帅管理南中,不留外人,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征伐就要杀戮,就要使生灵涂炭,这点诸葛亮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他对少数民族群众由于父兄死亡而产生的仇恨心理是理解的,并用不留外人的办法使这种仇恨心理慢慢缓和化解,可见他对战争中少数民族群众的死亡不是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这种做法,在两汉统治者对南中少数民族的征伐中,在曹操对北方乌丸的征伐中,在孙权对山越人的征伐中,都是看不到的。

    南中战争结束后,诸葛亮征服南中人心的工作并没有停止,这个阶段的时间比起军事征伐来要长得多。可以说,南中战争以后,诸葛亮一直都在对南中展开"心战"。这个工作大致分两个阶段。

    ……

    第四节一举两得

    南征是一次军事行动,它更是一次特殊的军事行动。

    蜀汉政权要通过它基本解决南中问题,但又不能耗费时间过长。

    蜀汉政权要通过它平定南中叛乱,但又不能杀得尸横遍野,激起强烈的民族仇恨。

    蜀汉政权要通过它来表示朝廷绝不能对叛乱姑息不理,但又不能给南中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因为对诸葛亮来说,征服南中不是最终目的,南中之战一是为了开发南中,增强蜀汉国力;二是为了另一次更大更重要的军事行动服务的,这就是北伐曹魏。

    "思惟北伐,宜先入南。"

    北伐宜早不宜迟,然而,若在南征行动中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就无法实现上述的两个意图。

    北伐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后方,然而,若在南征中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专力北伐就是一个梦想。

    北伐需要有后方的物力、人力依托,然而,若使南中因战争造成严重的经济破坏,就不能从那里取得人力、物力的支援。

    因此,南征对于诸葛亮来说,是一次关系到下一步北伐能否顺利进行的至关重要的军事行动,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诸葛亮亲自领兵南征这件事本身就说明了他对南征的重视。

    对于南征的必要性,蜀汉政权内的认识是一致的,但由谁统兵,有人就提出了不同看法。大约在诸葛亮决定领兵亲征的决定作出后,丞相府长史王连来见诸葛亮。

    王连是南阳人,早在刘璋任益州刺史时就离乡入蜀,被任为梓潼(治今四川梓潼)县令。刘备从葭萌进攻成都,经过梓潼时,王连紧闭城门拒守,坚决不降。后来,刘璋投降,王连才归顺刘备。王连不但有气节,而且有才干,不论是担任县令还是任郡守、司盐校尉,都有很突出的政绩。诸葛亮对王连的品德与才干十分赏识,在建兴元年(223)让他领丞相府长史,总管丞相府各分支机构的事务。王连作为丞相府长史,常给诸葛亮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每当他主动见诸葛亮时,总是要提一些不同意见。诸葛亮想,这次王连又要提什么不同意见了。

    诸葛亮猜对了。王连此次见诸葛亮,就是为诸葛亮亲自南征的事。

    "丞相。"王连见到诸葛亮,开门见山,直突主题:"南征之事是否决定了?"

    第66节:第九章殚精竭智(1)

    诸葛亮知道王连这话的含义。所谓"南征之事",是指诸葛亮亲自统兵南征之事。诸葛亮笑了,十分肯定地点了点头。

    "丞相。"王连的声音有些激动:"您是否知道南中是不毛之地、疫疠之乡?我蜀汉先遭兵败又遇大丧,如今举国之望,全在丞相身上。丞相若有闪失,将置北伐曹魏大业于何地?"

    王连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征讨南中的确有很大的危险。军事上的冲锋陷阵自不必说,那里的自然条件也极其恶劣,对于不熟悉、不适应南方气候的北方人来说,仅那时的瘴气就很可怕。据说瘴气剧毒,人触之便死。传说西南夷地区有大湖,名曰禁水,水中有毒气,湖中还啧啧地往外喷毒气。木石被它喷中,会破裂;人若被它喷中,会立即死亡。人们都管这东西叫"鬼弹"。对于这些传说,诸葛亮当然不陌生。

    对王连的劝告,诸葛亮明白:从私人角度讲,王连是出于对自己的爱护;从国家角度讲,王连是出于对社稷前途的关心。无论于国于私,王连的话都值得认真考虑。王连告辞以后,一连几天,诸葛亮都在考虑自己该不该统兵南征。对于个人的生死利害,诸葛亮已经置之度外。自从白帝城受托以来,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蜀汉的事业了。他所考虑的,是把自己的毕生心血浇灌在何处,当然,北伐曹魏、兴复汉室是他值得为之献身的事业,如果能有一个人能把南中的事情妥善解决,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北伐曹魏,那是再好不过了。但想来想去,诸葛亮始终没找到一个可以胜任的人。诸葛亮忽然意识到,聪明的王连在思考南征的问题上犯了个错误,他把南征与北伐割裂开了。其实,南征与北伐是分不开的,南中的问题处理不好,就无法进行北伐。而有较大把握解决南中问题的,除了自己别人都不合适。为了早日北伐,诸葛亮认为自己亲征南中,即使冒再大的风险也是必要的,值得的。

    事实证明,诸葛亮亲自率兵征服南中的决策是正确的。因为南中的问题是复杂的,民族的、政治的、军事的、外交的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只有诸葛亮这样既有高度政治水平又有高超军事才能的人才能解决南中问题。解决南中问题是重要的,因为南征与北伐是紧密相联的。这种密切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南征是北伐的基础,只有南中问题解决了,蜀汉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北伐才没有后顾之忧。第二,南中问题一天不解决,蜀汉就一天没有北伐的实力,因为南征动用了蜀汉军队的主力,只有南中问题解决了,主力部队才能从南征战场上撤出来投入北伐。用最短的时间,迅速地使南中纲纪粗定,夷、汉粗安,在当时确实也只有诸葛亮才能胜任。

    诸葛亮率军南征,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实现了预定的战略目标。

    ……

    第九章殚精竭智

    第一节上表披心

    自从离开隆中草庐加入刘备集团以后,诸葛亮的生活始终被繁重的公务和紧张的节奏占据着。

    赤壁之战前,他为联吴抗曹而忙碌奔波;

    赤壁之战后,他为在荆州立足而日夜操劳;

    进入益州后,他为"跨有荆、益"而精心设计;

    夷陵战败后,他为摆脱困境而苦苦思索;

    刘备去世后,他为新的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百般努力,与孙吴重结旧好,兴农植谷,闭境息民,深入不毛,[奇`书`网`整.理提.供]平定南中……

    建兴四年(226),征尘未洗的诸葛亮又投入了准备北伐的忙碌之中。

    虽然忙碌,但诸葛亮的心情是轻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