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空兵约5万人,编有5个防空师、2个雷达师。装备各型高炮2100余门,萨姆型防空导弹1000余枚。

    越南除大力扩充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外,还大搞“民军”建设,把民军作为“全民国防”的基础力量。

    越南的民军,按所负担的任务不同分为“普通民军”和“游击民军”;按作战地域不同,分别称为“民军游击队”(即乡村民军)与“民军自卫队”(即城镇、机关、厂矿、农林场等单位的民军)。其数量,在农村占当地人口的14℅~20℅,在厂矿、农林场等占本单位人口的60℅~70℅。男性16~45岁、女性16~30岁的公民,都被编入“游击民军”,年老体弱的转为“普通民军”。

    民军的编成,一般乡为一个连,大乡为一个营,其中三分之一人员为“游击民军”。城镇、厂矿、农林场等民军,根据情况编为连、营、团、师,省或县内某一战区在战时可将民军编成师、团。

    民军的装备接近其正规军,配备有步枪、机枪、火炮、反坦克炮、高射炮等火器。按规定,“游击民军”全部配有武器,“普通民军”20℅的人员配有武器。民军头目一般由农村、厂矿、农林场基层单位的负责人担任。民军平时归地方部队各级指挥部指挥。战士根据地形、交通等情况,组成以一个乡为中心、数个乡联合作战的战斗群。乡民军受战斗群指挥部和县军事指挥部的指挥,城镇、厂矿、农林场等单位的民军,必要时直接受省军区指挥部获省内某一战区指挥部的指挥。

    越军的军事部署

    越军在我广西正面设有第一军区,部署由陆军部队11个师零9个旅、团,成二线配署。

    第一线为高平、谅山、广宁省地区,部署有6个师零6个团。其中,325b师位于先安地区,338师位于位于亭立县太平地区,3师和473师位于谅山地区,304师位于北山地区,346师位于高平地区,广宁省43团位于芒街地区,244团位于河桧县地区,高平省567团位于重庆地区,576团位于茶灵地区,49团位于保乐地区,边防县各有一个独立营。

    第二线为河北省和北太省地区,部署有5个师零3个旅、团。其中,312师位于太原地区,431师位于慈山地区,327师位于东潮地区,329师位于鸿基地区,242海岛守备师位于锦普地区,河北省196团位于谅江地区,经济建设总局所属的38旅位于东幕地区,98团位于陆岸地区。

    在中越边境沿线,越军设有公安屯27个,其中在我国钦州地区防城县当面6个,南宁地区当面13个,百色地区当面8个。公安屯小的一般为数十人,大的多达100余人,下辖1~4个机动班及侦查组、群众工作组、检查组、后勤组等。每个屯配有机枪、火箭筒、迫击炮、无后座力炮及电台等装备。

    这次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我广西方向主要歼敌目标是位于高平地区的346师和位于谅山地区的3师。这两个师均参加过抗法、抗美战争,经历过一些较大的战役,在越军中是比较强的作战师。

    346师又称“高北师”,师部驻高平省南俊,下辖步兵246、677、851团和炮兵188团。246团是该师主力,又称“新潮团”,抗法战争时期组建,当时为越军总参谋部直属的主力团,曾担任越共中央的警卫任务,参加过边界战役和9号公路战役,擅长运动袭击和防御作战。

    步兵第3师又称“金星师”,师部驻凉山及其以南地区,下辖2、12、141团和炮兵68团。该师原驻越南南方,1976年六七月间北调至越南北部陆南、陆岸地区,隶属越军第一军区。在我自卫还击作战前调至同登、谅山地区。该师及所属141团曾获“人民武装力量英雄”的称号。12团是该师的主力团,曾获“英雄团”称号,擅长进攻,能打近战夜战,各级干部训练有素,实战经验丰富。

    越军的指导思想和作战原则

    黎笋集团反华侵华蓄谋已久,在越南统一后,就制定了对我作战计划。黎笋集团狂叫:“为了打败北京,要做到每个人是一个战士,每个乡是一个阵地,每个县是一个堡垒,每个省市一个战略地域。”

    越军的作战原则,首先强调“边界固守”,“一线取胜”。黎笋集团认为,越南地幅狭窄,纵深短浅,回旋余地小。一旦边境一线失守,不但作为物质基础的工业基地难保,而且河内也岌岌可危。但北部地区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易守难攻,组织边界“坚固防御”,可以为“全国转入战时状态争取时间”。因而主张“一线取胜”,反对“诱敌深入”。黎笋1977年1月声称,“决心以第一仗和第一线就取胜”。总政治局主任朱辉珉1978年10月也叫嚷,要“从第一线打败敌人的战略决策出发来策划生活和防御、经济、国防、思想和组织”;“思想上要决心努力争取在边界上速战速决,诱敌深入的战略是错误的”。为此,越军在强调增强一线防守力量的同时,大力加紧一线地区的战场建设,在同登、谅山、高平等战略要地构筑了以坑道、永备工事为骨干的要塞式阵地,加修了战区交通要道,破坏了通往与我国境内相连的主要道路、桥梁。

    突出“战略进攻”,强调积极防御是越军作战的另一重要原则。越军认为“进攻是主要的,是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防御要积极顽强,贯穿主动进攻思想,特别是防止消极防御”。“在作战方面,我们的军事艺术始终贯穿着进攻思想,积极消灭敌人”。黎笋、文进勇、朱辉珉等主要军政头目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反复强调越军的“战略思想是进攻”而不是“防御”。即使在防御态势下,也要贯穿反攻作战的思想,要“防御和进攻相结合”。战前,越军在北部地区和中越边境沿线举行的以我为作战对象的演练中,就体现了上述指导原则。他们设想对我军采取两个阶段作战,在防御作战阶段,首先利用防御赢得时间,完成反攻作战准备,既当我一梯队进攻受阻,二梯队尚未投入战斗时,即转入第二阶段反攻作战。首先收复失地,恢复战前防御态势,尔后攻入我境,占领我边境城镇,并在主攻方向投入战役预备队,攻入我境浅近纵深,占据有利地区,建立新的防线。

    越军的第三条作战原则是强调“以少胜多”,“独立作战”。越军鉴于人少战线长,部队被迫分散作战和山岳丛林地易守难攻,不便大兵团机动作战的特点,特别强调“以少胜多”和“独立作战”,黎笋、朱辉珉等在讲话中反复强调要“以小胜大”,越军下发的文件也强调:在作战方面“善于以小胜大,以质量胜数量,善于以少数打多数,同时又合理地集中力量以多打少,以最少的力量和战争手段夺取最大的胜利”,并强调在树立密切协同思想的同时,“每个人、每个粪堆、每个单位”和每个“单一兵种”,要有独立作战的精神,防止“依赖情绪”。

    采取游击战为主,辅之以阵地战和反击战,这是越军的第四条作战原则。越军的基本作战形式是:地方军作战与正规军作战相结合,就地作战与主力机动作战相结合,游击战与正规战向结合,防御与进攻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和作战任务,比较注意各种作战形式的灵活运用。如在强敌面前,越军则主要采用以游击战为主,辅之以阵地战和反击战的形式。在长期的抗法、抗美战争中,越军就是运用这一战法。越军认为这是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作战方法。

    越军在反华侵华的作战准备工作中贯彻了上述作战指导思想和原则,经过长期的精心策划和苦心经营,在我军发起自卫还击作战前,其指导思想和作战原则已很明确。

    越军的防御体系

    在阵地设置上,主要沿交通要道,构成了有较大独立性的支撑点式防御体系。越北山区山峦重叠,坡陡谷窄,地势险要,唯有谅山、高平、芒街等地可谓两国天然通道,并有交通干线通往河内、海防等心脏地区,沿线还是越北地区主要城镇及重要工矿企业所在地区。基于这些情况,越军没有将其有限的兵力沿绵亘的中越边境线全面铺开,而是重点扼守通往纵深的几条交通要道,以谅山为主要防御方向,集中了2个师又7个团的兵力,占广西当面边境兵力的将近一半。

    在防御体系上,选择道路两侧险要地形,逐山设防,使战术地幅内的兵力形成纵深梯次配置,这既利于节省兵力进行重点防守,又利于节节阻击。兵力配置一般以营为独立作战单位,分片包干,进行固守,其防御正面3~5公里。连支撑点一般选择在能控制道路、桥梁的制高点上,通常利于扼守,便于相互支援和进行兵力、火力机动,便于构筑阵地,能迫使对方在不利态势下实施进攻。连支撑点一般包括2~4个高地,编成1个主支撑点阵地,防御正面600~800米,有的可达1000米,防御纵深800米。主支撑点阵地的兵力通常为一个加强排,并可得到营属82迫击炮和无后座力炮的支援。其他阵地兵力最大为排,小则为班。以一个连的兵力占领一个制高点的情况不多。

    在工事构筑上,强调隐蔽巧妙,便于分散配置兵力,独立固守。防御阵地及重要制高点上构筑有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工事,辅以大量的暗堡及“a”字形掩蔽部。工事构筑注意充分利用越北山区易守难攻的地形。在石山区,主要利用天然山洞,配置轻重机枪、高射机枪、各种火炮、反坦克武器,构成较坚固的火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