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u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其实我不快乐 > 第30章
    …………”

    在一个市级的禁毒晚会上,我用这首诗做了开场,配上一组少男少女的舞蹈,音乐如泣如诉,观众如痴如醉,刹时全场掌声雷动,“哗哗哗”的,有人在落泪……。

    生命,诚如诗中所说,当我真正认识她的时候,已是人到中年,感到每天的太阳,已不再专为我升起,那是一种等待和焦急。

    这时候,我觉得逝去的,太多太多,我还什么都没来得及做什么呢,女儿已经长大了,她也来写书了。一如我当年靠在锅炉边苦思冥想,做着白日梦。

    中年以后,我很少做梦了,也很少感动,即使写戏写到高潮处,也只是鼻子有点儿微酸而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花开花落,笑骂由人,做人的潇洒,我已领略够了,不由得有些麻木。忽然间读女儿写的小书,我的心怦然而动,许多风干的记忆在复苏,犹如仲秋的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缝隙间洒下点点光斑在地上跳动,我神往,那些逝去的日子。

    女儿第一次让我感动,是她小时候坐在痰盂上拉尿。

    那个夏天,我挥汗如雨地在家里赶改一个剧本,准备上一个千辛万苦才争取到的戏。她那时应该是4岁,眼很圆,也很黑,乌溜溜地盯着坐在桌边的我半天没动静。那时候我们住在一个15平方的套房里,9平方是住房,6平方是我的书房兼家里的活动场所(这6平方是分给另一位老师的,她在市内有房,就被我们‘借’用了。)。女儿坐在痰盂上一直没有动静,她妈妈急了,说:“丫头,你干什么哪?想什么心思?”这是催孩子快起来的意思。

    没想到这孩子真还有心思,只见她非常清楚地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当领导。”

    她妈妈惊了一下,说:“你当领导做什么?”

    “爸爸写的戏,写一个我批一个,一个字都不要他改!”

    想必我的甘苦在女儿的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女儿从小就知,而且很想帮爸爸一把,我这个做老爸的,从那一刻起,真的感受到一种身为人父的幸福。

    当然,做父亲的还有责任。

    女儿上小学时,她性格中不好与人争胜负的这一点烛露出来。这让我和她的妈很是忧虑。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一个人缺乏胜负感,那意味着什么?

    我是个业余围棋爱好者,生性就有些靠近韩国的“围棋皇帝”曹薰铉,属于那种一遇比赛就亢奋的类型,偏偏女儿遇到比赛就往后退缩,该发挥的也发挥不了。有一次,我真急了,在她们小学五年级800米赛跑时,冲进了大操场,在内跑道领着女儿一起跑,急得操场边上的小学老师们一齐叫喊:“家长不要领跑!这样不好!”

    我只当听不见,耳边是风声“呼呼”,后边是女儿跑步的“踏踏”声,我有一种要飞起来的感觉,真爽啊!我当时一边跑,一边频频回头催孩子,“快!快!!”女儿面色煞白,看样子连气都快喘不过来了,但终于跌跌撞撞地坚持跑完了800米,拿到了第五名。

    她妈妈很高兴,为我打酒炒菜;我大嚼着在想:但愿今后她能够自己跑,再不要老爸领跑……

    再之后,我们来到了深圳。

    一天,学校里组织春游,女儿没去。我们知道了,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春游要交45块钱的。”

    45块钱对深圳人来说算什么?但那时我们刚刚来,在这里要重新建一个家,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多,常常捉襟见肘,她妈妈为了节省每天的公共汽车费,一大清早就踩着单车送她去上学。这样的艰辛想必给孩子很大刺激,所以,她想帮我们省下这笔费用,壮实我们的菜篮子,孩子的用心又一次让我感叹不已。我对自己说:你要加油了,父亲——

    那以后,日子一天一天的好过起来,而女儿留给我的印象也好像就静止在那一刻,像是一张老照片。我逐渐习惯了忙碌,也习惯了让她妈妈去为孩子操心,[奇`书`网`整.理提.供]自己只忙着去做一件件不得不做的事,跟女儿的交流日益稀少。直到她有一天上大学走了,离开了深圳,去了广州,我们夫妇送她进校后在返回的路上,我的心里一直在发空,唉,我那时候好不自在,我们两口子互相眼瞪眼的干巴日子就这样开始了??……

    如今读到女儿写的书了,心里多少有些安慰,毕竟,女儿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考,就是那淡淡的迷惘和不快乐,也很像年轻时的我。

    不知在哪儿看过一首小巧玲珑的诗,诗中说:

    “你在看报,

    报纸也在看你,

    …………

    你的眼睛就是标题,

    你的头发就是铅字,

    你的嘴就是括弧,

    你的鼻子就是惊叹号!

    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

    不知道,不知道……”

    是的,孩子在我们眼中长大,我们也在孩子的目光中成熟。各有各的角度,我们互相随着岁月改变着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印像,变得越来越像是朋友。

    朋友?是的,朋友!——

    女儿在书中用着朋友的态度和语气同人交谈,只要你看这本书,你就能感到那种真诚和坦率,就像女儿戴的那副小眼镜一样,那镜片里就有一个小小的你。

    我的心轻轻地放下来,好像松了一口气,女儿终于不要我再领跑,我也不要她跟着我跑。我们完全放松,像朋友一样地走,那么,谁在前面领跑呢?

    生活。

    父亲2004年8月写于梅林

    第三部分第14节认识你自己

    作为一名职业编辑,一本书读完了,总是要找它的角度,它对现实社会有什么意义,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它的可读性等等,读女儿的文章,不由自主地就站在一个编辑的立场上来看她的书。

    女儿的文笔一般,但时有思考的火花在闪烁。关键是书的角度,它以一个独生子女的亲身经历,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来直接检讨、评判中国的独生子女教育,这在我们青少类的图书中甚为鲜见。这种写作在女儿是自然流露,从编辑的眼光来看就比较独特了。

    两年前我曾编辑了一本叫“一个精灵和三个女孩”的书,书中的女孩没有父亲,和母亲艰难地活着,女孩心灵深处的孤寂跃然纸上。那时,我的编辑角度是着眼于单亲家庭这个方面,对于独生子女,我还真没认真考虑过。在我和许多家长的意识中,给予小孩子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并百般呵护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呢,他(她)的惟一任务就是学习,他(她)应该是没有烦恼的了。殊不知,正因为缺少生活的磨难和同龄孩子之间的小摩擦,才使得有些小孩将一个小小的挫折或不如意无限地放大——前不久四川一个小女孩,因为妈妈不给她买某歌星的唱碟就自杀的事就是一例。从女儿的书中我也能清楚地看到这些痕迹:一句话,一个小摩擦,都是她不快乐的根源。

    但最让我忽视掉的是:一个独生子女需要交流和呵护的心灵。

    还有更重要的一个问题。

    受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都推崇和实践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主流价值(好像讲汉语的国家与地区都这样),它逼迫着千千万万的父母把“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视为天职,并且走上一条耗时、耗力、耗财并伴随与子女不断冲突的漫长过程。在父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子女却不领情甚至反叛,而父母却是终生付出无怨无悔。在这漫长的冲突过程中,随着子女的长大,对历史文化的接收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他(她)也逐步认同了父母的价值选择,从而又把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的子女,历史就是以这样的螺旋式的形式向前发展。人类社会也就是这样在一代又一代的选择与冲突中达成共识,获得进步,这也是文明不断进步、人种不断优化的一种选择。

    我们都扮演着这样的角色,绝大多数的讲汉语的人都是前仆后继地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古人云:“十年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闻”,这是古时候对人才的要求。现在十年寒窗都不一定能换来一个就业的机会,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每个社会都有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选择,独辟蹊径是理想的设计,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大多数人行不通,与社会的认同和接受可能也有很大的差别。即使是比尔·盖茨也是上了哈佛之后才肄业开始创业的。能上哈佛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哈佛并不是凭成绩就可以上,它要综合一个人的各方面的素质,分数只占三分之一。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往往只能集中在一部分领域,这就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去争取去努力,为孩子的未来争得一席之地。这没办法,整个社会的价值信息就是:你接收了最好的教育,你就会被认定为是高素质的人才,就会找到一份高薪水的工作,就会过着因你的收入带来的高质量的生活,就会找到与你同阶品味、同阶层的配偶,这也是社会阶级的区别。爱情和社会尊重是离不开物质基础的,物质基础是以受教育为前提的,这是当今世界各国认同的主流价值,人们几乎很难逾越它。

    文章中也涉及到我们的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女儿的兴趣选择方面,对改进家长们的霸权式专制教育有很大借鉴。但这又是非常矛盾的,因为有兴趣与能不能成才是两个概念,就像我们大家都喜欢看福尔摩斯探案,却又不可能人人去当警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