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如“智慧篇”开头就是一段男女对话:“男人的

    品质是什么?”“刚强。”“女人的品质是什么?”“温柔。”“你最喜欢的格言

    是什么?”“怀疑一切。”“你的缺点呢?”“人所有的我都有。”就在人们感到

    有点莫名其妙的时候,解说词告诉人们,这不是心理测验,而是100多年前,马克

    思和他女儿的一次有趣的对话。《世纪行》成片后,分别送邓小平、王任重、邓力

    群等中央高层审示,大多数人对初稿都比较满意。据说,邓力群在审看时流下了眼

    泪,邓小平在百忙之中仅用一周就审看完毕,一字未改。

    很快,电视片后期制作完成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引起了

    海内外的强烈反响,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多国媒体纷纷

    加以报道和评论。在海内外观众的强烈要求下,中央电视台又安排了重播。

    秦晓鹰(4)

    为民请命的农村政策评论者

    秦晓鹰1994年从中宣部调入国有资产管理局,任宣教中心主任,后任《中国资

    产新闻》报总编辑;1997年4月起担任《中国财经报》社长兼总编辑。

    《中国财经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主办的在财政经济领域的权威性日报。

    它重在宣传我国以财政、金融为主的经济政策,报道和评述世界财经动态、市场行

    情以及世经热点新闻,在财政、经济、贸易等领域深受欢迎,发行量在首都发行的

    500家报纸中居第四名。

    这是秦晓鹰学术上步入经济领域后的一个转折点,为此他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

    献专家特别津贴。于是也有人把他列为“中国五十个经济学家”之一。

    对于别人称他是经济学家,秦晓鹰颇为不安。在他看来,他只不过像许许多多

    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注者和参与者,在经济学上谈不上

    有任何建树,只是感到大有做好经济宣传工作之必要和紧迫罢了。而事实上当组识

    部门决定让他主持《中国财经报》时,显然考虑过他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相当成熟

    的理解,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巨大热情。

    且不说他在1979年发表的那篇有关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论文的影响多么深入人心,

    其后他的许多有关中国经济改革的建议也同样发人深省。

    早在1988年,秦晓鹰在《经济学周刊》上对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出耸人听闻的警

    示:中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有两个“遗产”该告别20世纪了,一个是“政治巨人”

    的遗产,另一个是人改造自然的神话。

    从历史上看,20世纪工业化的巨大摧毁力量造就了世界“政治巨人”,如毛泽

    东、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甚至小国也有卡斯特罗、纳赛尔等。秦晓鹰认为,

    “巨人政治”的社会基础是英雄传说,神话和英雄是同时出现的,农耕社会与工业

    化同时存在,使得“政治巨人”有着神一般的强大;而这应该是20世纪的产物,在

    即将进入新世纪的时候,人们对英雄主义的崇拜应该停留在过去的时代。“巨人政

    治”的消失“说明人类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着质的飞跃,由一个人主宰一群人的时

    代进化到了每个人都来主宰自己命运的时代”。

    秦晓鹰还认为,随着巨人时代的结束,人改造自然的神话也应该结束。他看到,

    在物理学和现代力学出现之前,自然在改造人,人要适应自然,所以出现了三种生

    活方式:一种是采摘,出现在非洲;一种是农耕,出现在中国;一种是渔猎,出现

    在欧洲。但他同时发现,当生活条件的反作用出现的时候,人类将受到惩罚;同时,

    一旦人自以为其能力与自然力形成对称式抗衡的时候,产生的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改

    造社会。在秦晓鹰看来,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的,人类在20世纪初所抱有的征

    服自然的信念和所作所为,其结果必将导致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毫不留情的惩罚。

    在这里,秦晓鹰其实是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话题,而此时是距

    今15年前的1988年,4年后,中国可持续发展才被提上议事日程。

    秦晓鹰到了《中国财经报》后,一直关注中国经济最敏感的三个方面:农村税

    费改革,地区收入平衡,国有企业发展。

    1998年12月,中央首次提出“走出去”的思想。一个月后秦晓鹰就以“走出去”

    为题,组织了大规模的采访,领全国新闻界之先。1999年他又组织了大规模的采访

    西部“北中国万里行”活动,为开发西部大造声势。此项活动比2001年后全国媒体

    开始大规模报导开发西部早两年。

    为了引起社会对东北工业的关注,他在《中国资产新闻》和《中国财经报》都

    开辟一个系列长篇报道专栏,名曰“共和国长子”,报道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和现状。此专栏的开辟比2002年以后社会关注东北老工业

    基地问题早5年时间。

    中国农村税费改革试行于2000年,舆论大多认为,通过这种改革,减轻了农民

    的负担,使农村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秦晓鹰从更深的角度理解认为,减轻了

    农民负担不等于就解决了农村问题,真正解决农村问题就是要废除加在农民头上的

    沉重税制。

    对于秦晓鹰的大胆放言,人们为他捏了一把汗。他自己说,我在这个问题上,

    比不了李昌平。

    mpanel(1);

    李昌平是原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2000年上书国务院总理,反映“农民

    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由此引发该县一场被称为“痛苦又尖锐的改革”。

    在秦晓鹰看来,李昌平提出的问题是对的,但展现的前景却非常有限,解决的

    方法、路子也不彻底,甚至有些混乱。

    早在1979年,秦晓鹰就曾花了大量时间研究非洲社会主义。当时他做这种研究

    并不是为了研究非洲,而是为了研究社会主义在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命运。

    非洲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末遇到严重挫折,在此之前,非洲曾有24个国家

    宣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秦晓鹰在研究中发现,非洲社会主义有一种村社社会主义

    的性质,严格说就是农业社会主义,它是拿落后的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来看待社

    会主义,这使得人们从并不纯粹的社会主义模式中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的误解。

    在他看来,村社社会主义也是站在落后的角度来看待资本主义,而不是站在工

    人阶级的角度来看待资本主义,更多地是对资本主义一种道德的批判,而不是从根

    本制度上的批判。这是村社社会主义的劣根性。联系到中国的现实,秦晓鹰认为,

    中国社会主义相当一部分是带有村社社会主义特色的。由于他在这里隐约地批判了

    以中国人民公社为首的村社社会主义,所以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他意识到,目前税费改革,让农民少交点钱,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最重要的

    是研究农业税对不对,合理不合理。在他看来,如果不合理的税就应该废除。因为

    既然农民也是中国的公民,为什么农民要交农业税?农民为什么不能与城市居民享

    受统一的税制?城市居民的税是个人所得税,收入超过800元得缴税,而农民没有

    多少能达到这个水平,如达不到就应免掉。

    如果按这种设想,不少人担心,一旦农民不交税了,国家的税收就自然会受影

    响。秦晓鹰认为,不种地的农民可以免交税,但土地还是这么多,谁种土地谁交税,

    这并不影响国家的税收。农民自由离开土地,一方面使他们彻底摆脱土地的束缚,

    另一方面土地也开始集中到有钱人手里,有钱人开始规划,农村的产业结构就发生

    了变化,就可能实现高效的农业。

    秦晓鹰注意到,目前中国农村的压力很大程度上不仅来自于国家政策的缺失,

    而且来自于国家各级机构的重叠和人浮于事。

    另外党和政府机构重叠,使得行政人员充斥政府和党政部门,无形中增加了农

    民的压力,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联系当前农村、农民和农村社会发展等问题,秦晓鹰针对当前广泛提到的以人

    为本的口号,尖锐地指出:以人为本,绝不是以农为本,更不是站在落后的生产方

    式立场上抵御工业化城镇化的民粹主义。真正的人文思想应该是在统一市场中促进

    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思想,应该是在解决城乡二元化基础上农业从传统模式解放出来

    的思想。他指出,农民进城是一种失望与希望兼有的抉择,城市化、工业化和居民

    化才是三农的正确出路。秦晓鹰相信,如果真正解决了“三农”问题,那中国将会

    经历一次深刻的政治体制改变。当农业人口在人口总数中下降到30%以下时,一场

    更加深刻的政治体制改革就会到来。中国的市场化将无可逆转地展现出民主化的前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