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记得

    有一次足协的阎世铎到政法大学搞了一个对话,当时就争论一个问题——足协的权

    力究竟有多大?哪些权利义务关系由足协内部规章就能控制?对于球员的处罚,规

    定禁赛就禁赛,告到法院也不受理,而哪些情况法院可以受理呢?不允许球员转会,

    侵犯球员名誉,剥夺球员的权利,能不能告呢?当时江平就讲“行规不能高于国法”,但行规与国法的界限在哪里呢?也就是社会权力(权利)和国家权力又该怎么样划分呢?

    江平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就蕴含着民主政治,或者本身就推动着民主政治。因

    为市场经济讲主体平等,就有平等的要素;讲意思自治,就有契约自由的要求,就

    有自由;市场经济讲权利本位,人为本位,那就是人权的问题。所以市场即平等,

    有平等的要素。市场经济离不开这三大要素:平等、自由、人权,而这些恰恰也是

    民主政治的要求!所以市场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不要担心市场经济里会出现

    一些新兴的有钱人来占领政治舞台或者夺取权力。首先他们要追求的是平等、自由、

    人权,民主的问题显然就会被诉求了。

    他觉得政治民主的问题或者十六大提出的政治文明的问题,是非常及时的。他

    个人认为民主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一个是少数服从多数,一个是多数尊重少数!

    民主政治本身也要求宽容不同的意见主张,尊重就是要尊重人权。一个国家的民主

    制度如果建立了一个宽容和尊重的环境,可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治文明,就是一

    个开明政治。我党十六大提出的政治文明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开明的政治,开明就

    是和专制对立,那就是一种环境,舆论上、出版上,以及其他方面应该有这种环境,

    这就是体现了我们走向政治民主的实际的步骤。

    江平在中国法学界德高望重,被称为“中国法学的精神引路人”。这位个性独

    特且具有赤胆忠心的法学界泰斗,一直得到中央高层的倚重。香港一位关注中国政

    治的学者把中央高层继续启用老一辈专家问政称之为“江平现象”。他注意到像江

    平、张卓元、吴敬琏等前辈学术精英在中国政治生活中不同凡响的影响力,而这些

    步入耄耋之年的学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受职位擢贬的影响,思想尖锐,敢讲真话。

    观察家认为,“江平现象”凸现出的是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开放,体现的是高层领

    导越发开明的民主精神。

    江平(8)

    附录:

    终生不悔

    ——四十年执教有感

    江平

    1956年,我跨进了我校前身——北京政法学院的大门。今天,我执教生涯整整

    40年了。

    40年中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不是从事我所学的法学专业,而当我再度走上法学

    讲坛时,已是年近半百。近年来常与国外学者接触,40多岁的教授,已是著作满案,

    无端的政治运动,误我黄金学术年华。缺乏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是教师的最大不

    足。自己读的书还不如青年学子读的多,又何以教人,何以指导他人。40年执教之

    最大遗憾,莫过于此。

    我记得读过的一篇文章写道: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战战兢兢,觉得自己什么都

    不懂;在大学毕业的时候,踌躇满志,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在快要退出历史舞台

    时,饱经风霜,却又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了。这种人生心态当然说得绝对了一些,

    但不失为一种轨迹。我起先总不明白为什么古人教训我们的美德“礼义廉耻”中有

    这么一个“耻”字,耻算什么美德!后来才懂得耻者,不足也,知耻而后勇。美德

    中不写“勇”而写“耻”,大概是因为勇可以是匹夫之勇,而知耻之勇才是最大的

    勇。人的动力正在于此,不忘国耻者,才能拼搏报效祖国;不忘己耻者,才能拼搏

    完善自我,执教更是如此。执教有如人生,总离不开追求真、善、美。

    真,就是真理,追求真理,只服从真理,只向真理低头!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

    不能说无产阶级必然掌握真理。下级可以服从上级,但并不能说真理必然掌握在上

    级手中,少数服从多数也不等于真理必然是在多数人一边。真理不能盲从,只有经

    过比较、分析、思考、辨别的过程,才能更接近真理,一种声音、一种思维是得不

    出真理的。真是真情,纯真之情,不加虚伪,不加矫揉造作。文字能表达真情,语

    言更能表达真情。一篇文章可能比一堂课更精炼,更富于真理,但学生听一堂课成

    效可能要比看一篇文章更有收获,原因就在于教师是以情感在讲授,若如播音员般

    宣读,又何异于作文章呢!教师之讲课犹为真热情之迸发,内心宣泄,传之以真理,

    感之以真情!

    善,是完善,一堂课犹如一件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要精雕细刻的,力求无一

    败笔,无一赘笔;一堂课也要力求不要讲套话、废话、多余的话!教师犹如艺术家

    一样,每堂课,每件艺术作品都维系着社会对他自身的评价。工人制造的伪劣产品,

    影响的是商标、产品的信誉,而教师制造的伪劣产品,影响的是他自己的信誉。善

    就是风格,文章要有自己的风格,讲课也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就是千篇一律,

    就是等同他人,就是“嚼别人嚼过的馍”。而嚼别人嚼过的馍是不香的!

    美,是师德,师德之最主要的是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可现今以在高校作教师

    为第一志愿者太少了。我的博士生中有来自台湾的。一天各自谈自己的毕业后的志

    愿,不少大陆的博士生以毕业后从事政府机关、公司工作为目的,而台湾的博士生

    却多以能在大学任教为第一志愿。事实上一个正要毕业的台湾博士生也已经努力在

    东海大学谋得了一个教席,只有热爱自己职业的人才会真正拥有自己职业的道德。

    只有以教师职业为光荣的人才会倾注其心血于育人。美,也是气质。大学是最

    高学府,我在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一些号称常青藤大学里看到的校园文

    化气质,学生的文明气质,尤其是教授的优美气质,确实是一般市民阶层、商人阶

    层所不可比拟的。只有教师高度文明才能带来学生的文明、校园的文明,大学教授

    应是文明的表率,知识的化身,有他应当具有的气质与风度!

    四十年的执教,行将划上句号,当然经历了风风雨雨,磨磨难难,但对于我所

    选择的道路,此生不悔!如果让我来世重新选择职业的话,我仍将以做一个大学教

    授为第一目标。

    第六章余克礼

    义正辞严,中国统一意志不可逆转

    余克礼(1)

    余克礼,1952年生。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台湾研究》副主编。兼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理事、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政协台港澳侨联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台湾政治、两岸关系等问题,主编《台湾研究论文集》第五、八、十一集、《台湾机构·社团·企业大全》《香港百年沧桑》丛书、《台湾问题实录》《海峡两岸关系概论》,参与编辑《台湾总览》《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大全》等著作。

    如果两岸发生军事冲突,我们对一切可能性都会考虑到。若有人硬要卷入台海军事冲突,第一,我们不怕;第二,我们会有准备。

    ——余克礼

    《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主起草人

    2000年2月2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一个中

    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在国际间引起巨大的反响。白皮书主起草人是有

    “两岸关系智囊”之称的余克礼。

    余克礼当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的研究员、副所长。他是湖北浠水人,

    出生于1952年,1982年从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进入台湾研究所后,一直主攻台湾政

    治、两岸关系等问题,曾主编《台湾研究论文集》《台湾问题实录》《海峡两岸关

    系概论》等著作,发表过若干篇有关台湾问题的论文,观点鲜明地反对“台独”,

    是大陆台湾问题研究的“北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台湾敌对势力视为“大陆对台强

    硬派学者”。

    中国大陆的台湾问题研究所是中国学术领域的奇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随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和平统一”政策逐步

    深入人心,对台湾政治、经济的认识与研究日益迫切,于是相继诞生了一批研究台

    湾问题的专门机构,并形成南北两大“重镇”。“南派”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为

    代表,侧重于基础性的学术研究,学术代表人物有李非、陈孔立、刘国深等;“北

    派”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为代表,2000年后成立的清华大学台研所、北京

    联合大学台研所也基本属于这一派别,侧重于动态性的应用研究,学术代表人物有

    姜殿铭、许世铨、余克礼、徐博东、刘振涛、朱显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