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温铁军博士一再声称自己并不是什么农村问题专

    家,而只不过是个农村问题调查员,但是人们还是把他视为中国真正懂得农民的

    “三农”专家,有心人给了他一个很好听的别号——“温三农”。

    “三农”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1989至1991年农民收入自改革开放后

    首次出现连续三年增长幅度下降的势头。当时的农业部范小建司长(现为农业部副

    部长)为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骑着自行车跑了20多个县,回来后,向当时农业部

    部长刘中一做了汇报,认为现在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已经影响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

    亟待解决。在十三届八中全会之前,农业部把调查的情况反映给高层领导,不少专

    家提出要有一些对策性的措施,农业部的有关调研也点到了这个问题。这是关于

    “三农”问题的首次讨论。

    1993年,时任农业部部长的刘江同志组织农业部及所属单位开展了蹲点调查,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杜鹰带领一批搞农村调研的同志到安徽农村进行了

    为期3个月的调查,主要了解安徽1978年大包干以来的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涉及到

    财政、金融、税收、计划、工商等宏观部门。最后经大家讨论,形成了《农业大省

    面临的困境》的调查报告,指出当时像安徽这样的中部农业大省所面临的问题主要

    是财政、金融、税收等一系列宏观问题。农业部领导对这份报告评价很高,认为它

    细致真实,很有见地。结合这次蹲点调查,温铁军在《经济日报》上又发表了一个

    题为《汝果欲支农,功夫在农外》的调查报告,主要观点就是强调农村当时所面临

    的问题是宏观制约。温铁军的这篇文章立即引起农业部和中央高层的重视。此后中

    央不断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

    朱基同志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强调,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十届人大期

    间,“三农”问题再次成了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温家宝总理发表就职演说,在

    回答中央台记者提问时说,本届政府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包括五方面,而第一

    个问题就是“三农”问题。他说:“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

    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农”问题的确是中国的百年结,温铁军就反复称它是“世纪难题”。自1987

    年成立试验区,温铁军几乎就没有离开过这个世纪难题。尽管1987年他被公派赴美

    国密执安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所(isr)和世界银行进修了一段时间,1991年,他又

    自费公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并到康奈尔大学和南加州大学讲学交流,但他

    心中仍然揣着有关“三农”的课题。

    由于中国区域差别很大,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都不一样,需要分散决策、

    分区突破,还要搞试验,工作很辛苦,当时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在基层啃农业这块硬

    骨头,可温铁军一直在干。

    1988年温铁军任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监测处副处长,1993年任调研处长,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8年试验区办公室机构变动,调任农研中心科研处长。他还自称“不是一个很灵的人”,当时别人能写好文章,他不行。也因为当时

    国务院的纪律要求,没有试验结果之前,不许发表文章,所以他就没多少东西。到

    现在为止,他真正认为是研究成果的,是一个课题报告——《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

    度研究》。这份报告后来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印了4000册,一销而空。温铁军

    不大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想要这本书。后来他又在1999年第12期《读书》杂志上

    发表了一篇文章《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重申了那份报告的主要内容。

    他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便说:“在理论界讨论问题的很多场合,我都强调自己只

    是个‘试验员’,而绝非理论工作者,现在也认为自己提出的只是对农村基层客观

    情况的感性认识。因此,本文只是一篇‘草根派’试读‘三农问题’这本大书的心

    得。”

    他认为,从农村发展本身的要求来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主要有两个基本命题,

    即“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其实早

    在1987年农村改革试验区创立之初他就提出:中国应该研究的是农民、农村和农业

    这“三农”问题,而不是单一的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他再次把以上两个基本命题

    作为两个制约“三农”问题的关键提出,从而正式确定了“三农”问题的概念。在

    他看来,中国历来并无类似于西方的纯粹“农业”经济问题,中国最根本的问题就

    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与前面所说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体制矛盾是紧密联系在

    一起的,理解“三农”问题,不能脱离对这两个矛盾的认识和讨论。同样,一切

    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也只能在深刻认识这两个矛盾的基础上展开,只有或多

    或少地消解这两个矛盾的政策才会有些效果。

    温铁军在那篇文章中提出两个选择供中央高层决策者参考,一是中国只能以劳

    动密集就业于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第一国策(宁可水平低、速度慢);辅之

    以全面开通城乡,调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以此促进农地上承载的过剩人口实现

    非农转移。二是若此议难度太大,则只好加强农村社区“非市场”的、内部化的财

    产和收益均平的制度建设,同时强调打破流通和金融垄断,通过扩大农业的外部规

    模来维持小农村社经济。舍此,农民没有出路,农村得不到发展,农业也很难成为

    独立产业。

    温铁军的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中国大地刮起了“温三农”

    旋风。此后“三农”问题写进党章和政府工作报告,并在政策和文件中体现出来。

    他的部分观点也被中国高层所采纳,影响到中国农业政策的走向。

    温铁军(2)

    农村暂不宜实行市场经济

    温铁军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在北京出生,17岁到山西插队,1979考入中国人

    民大学新闻系,1985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两年后才转入农业问题研

    究,在这之前,连他自己都没有料到会与“三农”问题打上一辈子的交道,他也没

    有料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会在各个阶层掀起阵阵旋风。

    温铁军的学术立场是特立独行的,他不照本宣科,也不为世俗潮流所动,重在

    调查研究和实践。著名学者汪丁丁称他有“‘老三届’的谈吐风格”:“实事求是”

    的风格,“不惟书、不惟上”的风格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问题意识。而温铁军自

    称是知识分子阶层的“叛逆”。

    他曾毫不留情地批评“都市政策”:“我们的主张不是简单地提口号,强调‘

    城市化’,而是‘以综合改革推进农村城镇化’。因为,按照目前的城市旧体制搞

    城市化是走不下去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城市化基本建设是盲目性很大的‘

    造城运动’。无论大中小城市还是城镇,问题都类似:机构庞大,大量占农民的地,

    却排斥农民就业。”1999年1月国务院3号文件正式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政策,

    温铁军再度上书直言,表达自己对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理解。

    尽管现在我们有幸看到,温铁军当年提出的“三农”问题得到广泛共识,但他

    当时的大胆质疑,并没有意识到是对农业经济科学已经形成的理论体系的挑战。后

    来他坚持把约定俗成的“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调了一个个儿,把农民问

    题放在“三农”之首,也表明了他一贯严谨的研究作风。他说:我斗胆断言,中国

    的农民问题依然是中国的基本问题,而且我不想说是“基本问题之一”,其他的问

    题都是派生的或非战略性的。

    应该说1996年是温铁军对“三农”问题的核心理论作全面而深刻阐述的最重要

    的一年。这年秋季,温铁军在《战略与管理》上公开发表了《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

    基本矛盾》一文,综合以往政策实验的研究成果,提出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

    情矛盾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同年他的《粮食有问题,但不是粮食问

    题》在1996年也引起广泛讨论。

    1995年秋粮上市之前,温铁军对中部粮食主产区进行调查,认为用价格政策过

    度刺激粮食生产,会导致1995~1996粮食年度出现过剩。在一次全国政协召开的座

    谈会上,温铁军把粮食可能出现过剩的问题提了出来,但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

    视,有很多人甚至并不相信温铁军的推论。为了更全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温铁军写下了《粮食有问题,但不是粮食问题》,大胆分析“丰收的代价”,从粮

    食周期谈起,分析粮食问题与财政、金融、外贸等宏观政策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