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

    族能够在世界上屹立5000年而不倒,正是因为我们的先辈采取了积极的应对之策。”

    宋晓军看到,1950年朝鲜战争初期,美国方面在对中国支援朝鲜的决心问题上

    曾经有过严重教训。但是美国汲取了教训,对于1999年美国导弹轰炸中国使馆事件,

    一些舆论认为这是美国方面对中国的一次试探。对于类似的事件,如果中国没有回

    答,那么美国方面就会对中国保卫自己的决心做出错误的判断,可能会造成更大的

    危机。

    他认为,面对目前的局势,中国只能遏制朝鲜战争爆发。由于美方突袭的目标

    是核设施,很可能造成切尔诺贝利事件那样严重的污染,中国、俄罗斯首当其冲。

    无论美国是否使用核弹,这种对核设施的攻击都跨进了核战争的门槛。以后朝

    鲜的反击和美国的报复都可能使战争升级为中小规模的核战争,对美国来说可能是

    一次核“9·11”,对朝鲜来说可能则是主要城市遭受全面核打击。

    宋晓军呼吁中国政府力显其政治意志,反而能遏制战争。从地区军事力量对比

    看,恢复平衡是打消美国任何入侵的念头的要点。另外,要遏止这一地区可能发生

    的战争,周边国家如果采取威慑行动,则可能包括常规力量与核力量两方面。威慑

    行动的第一层次是力量;第二层次是使用力量的决心;第三层次是自身防护能力。

    他还提醒人们注意,美国在朝鲜半岛每年都进行大量军事演习,即使没有发生

    危机,中国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军事力量。客观上的威慑力是遏制战争的重要因素。

    附录:

    借鉴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谨防变革泡沫

    宋晓军

    军事变革这一话题,谈了快有10年时间了,从以往的讨论和实践来看,我们对

    军事变革还认识得不太到位,在具体决策及推行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今后如继续

    推进军事变革,就需要在认识上进一步深化,在方针政策的可行性上作更加慎重的

    考量,在决策的执行上定下坚强有力的决心。最需要防止的问题就是出现变革泡沫。

    经济学上有一种“路径依赖”理论,说变革的初始输入条件如果出了偏差,那

    么整个输出和结果就会全部走样。其实例之一,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由于看

    重眼前利益大炒房地产,而忽视了前沿普及型技术的革新,后来整个经济陷入泡沫

    化,直到现在都还没有调整过来。军事变革也是一样,也有“路径依赖”问题,一

    着不慎导致满盘皆输。为防止出现泡沫,在变革方案做出之前及变革之中,必须处

    理好以下这些关系。

    效益和利益的关系。变革是效益的必进,但也可能演变成利益的重新分割。军

    事变革中有利益因素参与其中,也是正常的,但如果利益压了效益,那就不正常了,

    就会形成变革泡沫。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过不少经验教训,近些年来,地方和军

    队都已经进行过不少次变革,但效果并不显著,与预想的目标距离较大。军事变革

    决不能有泡沫,国家安全是百分之百的,军事实力的打造,每动一步都必须准确有

    效,否则一发而动全身,一步失误,不仅导致预想的军事能力无法集成,而且更关

    键的,是一旦危机来临时,将无力应对而酿成安全大患。所以,各军兵种都需要着

    眼于当前和未来国家安全中的问题来进行军事革命,而不是基于小团体的利益最大

    化;在军工产业问题上,需要防止军工产业配置与军事变革的思路脱钩,要将军工

    产业与军事需求结合起来,以实现军事利益和国家安全利益的最大化;还有军队的

    不同工作系统,如军事工作、政治、后勤工作等,也要有整体考虑,不能迁就某一

    方面的废存去留而忘记整个军事改革的效益。

    武器与制度的关系。是武器重要还是军事系统的组织编制更重要?军事变革是

    思想观念的更新、武器装备的升级,也是组织编制的革命,这几个方面其实都不可

    或缺,关键是要配套、协调,彼此能够互相配合起来,组成有机关联的整体。现在

    我们有一种不太好的倾向,就是一讲军队现代化,一讲军事变革,就片面强调高科

    技,一会儿说导弹重要一会儿说隐形飞机重要,而且说美国就是这样的。这对军事

    变革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思想观念没有跟上来、制度没有相应理顺调整,

    造了再多先进飞机导弹也是白搭。19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中国也买了不少当时

    世界上先进的舰船和火炮,也派了不少军官到国外去学习“高科技”,但甲午战争

    却照样败得很惨,原因何在?清朝海军的组织指挥系统并没有“与时俱进”,还守

    着旧规章、旧制度。21世纪的军事变革不要再成为一次新洋务运动。

    跨越发展与循序渐进的关系。这几年来“跨越式发展”的问题听得很多,我们

    的军事能力落后,要早点赶上来,所以自然就想到了“跨越”。“跨越”也是被逼

    的。但一直到朝鲜战争,我们的军事形态都还是欧洲一战时期的水平,并没有真正

    打过机械化战争。没有机械化战争的经验,能否直接由前机械化时代直接进入信息

    化时代呢?如果把目标定得太高,所形成的后果,可能将是信息化达不到,机械化

    的任务也无法完成,弄成“四不像”。因此,光讲跨越发展也不行,还要有科学精

    神,新生军事变革的自身机理,考虑如何循序渐进。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军事变革

    也来不得“亩产万斤”、搞拔苗助长,那样下去,反而欲速不达,把事情弄得更糟

    糕。

    第十五章沈伟光

    信息战:“决胜于未战之前”

    沈伟光(1)

    沈伟光,未来学家、信息战专家、我国信息战学科带头人,现在在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工作。于1985年提出信息战概念,1990年出版世界上第一本信息战专著。美国人称他为“信息战之父”。1979年以来,出版了《思维战》《新战争论》《新军事问题》《制造革命》《信息时代》《2000年中国》《论社会主义本质》《传媒与战争》《横店模式》等20部学术专著和文学剧本《战国风云》。

    智慧和技术不同,智慧没有专利,智慧也没有优先权。

    ——沈伟光

    横空出世、锐于凶器的《信息战》

    2000年1月12日,美国兰德公司的中国问题专家毛文杰风尘仆仆地来到北京,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打听一个叫沈伟光的信息学专家。当毛文杰在军事科

    学院的协助下终于找到沈伟光时,这位兰德专家愣住了:站在他面前的“信息战之

    父”不但不穿军装,而且还如此年轻。

    “您好!在我们美国有很多人知道您和您的书!”

    毛文杰对沈伟光似乎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好感,他笑容可掬,历数沈伟光的历年

    军事著作《信息战》《思维战》《制造革命》《新军事问题》等,极尽赞誉。这让

    沈伟光吃惊不小。

    美国兰德公司有“美国脑库”之称,曾经长期为美国军方服务,是全球最著名

    的智囊团。他们正在准备一个“信息战战略”的大型策划,在查询本来就屈指可数

    的信息战资料时发现了中国沈伟光的《信息战》。

    沈伟光的《信息战》是1990年3月由中国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次提出

    了“信息战”的概念,曾被国外媒体誉为军界的“第三次浪潮”,比号称全球最有

    影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提及社会生活范畴内的信

    息战早了8个月。美国著名战略研究员埃弗雷特及同行在《信息战与美国国家安全

    的评论》一文中向世界宣布:“世界上最早提出信息战概念的,是一位非西方人—

    —中国的沈伟光先生。”并同时指出:“像许多有洞察力的天才思想家一样,沈伟

    光阐述的许多信息战概念的核心思想都是正确的。”

    沈伟光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全球。

    兰德公司自发现了沈伟光后,便对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跟踪,但对

    他本人知之甚少,于是兰德公司不得不放下架子,派毛文杰直奔北京,与神秘的沈

    伟光见上一面。

    曾经有记者直截了当地问过毛文杰:兰德公司是世界最著名的战略咨询机构,

    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找上一位中国学者晤谈?

    毛文杰显出一种西方式的真诚和无奈:我受命起草兰德公司历史上继《核战略

    报告》之后第二个最重要的报告——《信息战战略》,不找他还会找谁?

    可以说,毛文杰是带着一脑子的疑问来到北京的,在与沈伟光的交谈中,他不

    无感叹地对沈伟光说:“我们美国人是从技术和军事这个层次一步步上升到战略

    高度的,而你的研究居然一下子从战略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沈伟光不卑不亢地说:“你们美国人讲实用主义,我们中国人可能在技术上

    不如你们,但在思想领域绝对不会亚于你们,因为战争战略思想的源头就出自我国

    古代的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