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实上,许多建部时期进入外交界的老同志经过组织的培养和自己的努

    力,很快也变成了精通外交业务的“秀才”,同样为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们称道“报人”外交家为新中国外交所做的贡献,其意也不是说新闻工作者

    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合格的外交干部。新中国外交界“报人群体”的形成有其特定

    的历史条件,外交官的素质也非“报人”素质所能全部涵盖的。新中国已经建立了

    自己系统培养外交人员的机构,外交队伍的新老交替也已基本完成。在这种情况下,

    外交界“报人集团”已圆满地为自己的历史存在划上一个光辉的句号。

    我们称道“报人”外交家为新中国外交所做的贡献,其意更不是说新中国的外

    交政策从未出现过偏差和失误。在毛泽东主席晚年,“左”倾思想在相当长的一个

    时期内成为他指导国家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干了不少与中国国力不相称的事情,

    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政治混乱。一些“报人”外交家在这一期间执行了某些

    “左”倾政策,犯了错误,其主要责任当然不能归咎于他们身上。

    我们今天研究“报人”外交家为新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是希望在新的历史时

    期继承和发掘他们身上的优良传统,为四化建设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做出我们

    的贡献。那么,我们应当向“报人”外交家们学习什么呢?

    我们要学习他们全心全意献身中国外交事业的敬业精神。建国之初,百废待业,

    懂外语的记者在对外宣传和国际新闻领域里得到广泛的发展机遇。因此,一些过去

    在新闻界工作的干部在接到调令赴外交界任职时,确有不愿放弃新闻事业而投身新

    领域的思想顾虑。特别是,新中国的外交是“说理”外交,工作的“主战场”在办

    公桌上,这就使得许多才华横溢的外交干部要埋头“后台”工作,与“声誉”“名

    望”绝缘。另外,像章汉夫、乔冠华、龚澎这样的“秀才”,一生未有机会到海外

    长驻,人们想像中的优越生活条件和优厚待遇(其实是不存在的)也是他们无从领

    略的。如果没有可贵的献身精神,他们也是不能取得为人所称道的成就的。改革开

    放以后,我国驻外人员的待遇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比起海内外不少公私职位,

    仍有很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老一代外交人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就特别具有

    现实意义。我们要提倡爱国主义,坚持身体力行,反对口是心非,才能弘扬正气、

    清除邪气,从而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成绩来。

    我们要学习前辈“报人”外交官对业务工作一丝不苟、举轻若重的敬业精神。

    外交场合,“一言可兴邦,一言可丧邦”,来不得半点疏忽大意,因此精益求精的

    工作态度是做好外交业务的前提。现在常有一些报道,把许多“报人”外交官描绘

    成斗酒诗百篇、文章倚马可待的风流才子。作者的好心似不必怀疑,但所报道的却

    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书从疑处翻成悟,笔到穷时方有神”。天下那里有容易写

    的文章,不下大力气,不一点一滴地积累,富有哲理、切合时宜的文章是不可能出

    世的。如果读一读成幼珠同志的回忆文章,看到乔冠华、陈楚等人在修改文件时

    “大声地想”的情景,就不难想像“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是经常发生在“报

    人”外交官群体中的“家常便饭”,令人称道的成就来之不易。在新的历史时期,

    调查研究仍是对外工作的基础。我们要学习老一代“报人”外交官的优良品质,克

    服“重交际、重接待、轻调研”的不良倾向,反对空喊口号、凭感想写文章的歪风,

    脚踏实地地把调研工作做好。

    我们还应当学习老一代“报人”外交官刻苦钻研外交业务、勇于实践的创业精

    神。新中国外交开辟之初,一切几乎都是白手起家,所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要求

    每一个同志一切从学习出发”,并强调“应当在工作中培养锻炼”。老一代“报人”

    外交官之所以取得骄人的成就,是和他们勇于探索新事物、坚持岗位学习分不开的,

    这一点尤其值得目前工作在外交界的中青年同志效法。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突飞

    猛进地发展,全球性、区域性“一体化”的趋势在加强,这给新时期的外交工作既

    带来了新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创新经验是抓住

    机遇、迎接挑战的必要前提,我们必须在实际而不是在口头上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同时我们也要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说理外交”仍然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风

    格和基本特征,一切探索和创新都必须以此为出发点,而不应有悖于此。前一阶段,

    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要求在国际问题上说“不”的本本和小册子。或许作者们的心情

    有令人理解的地方,但仅仅会说“不”的风气却不值得提倡。无论未来的中国有多

    么大的发展,“说理外交”的传统都不应为“表态外交”所取代,这一点在当前特

    别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二十章陆建华

    中国社会学界“四大金刚”之一

    陆建华(1)

    陆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发展、社会问题、形势分析与预测。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国社会蓝皮书》副主编。1996年当选“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多次赴外讲学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务必不要忘记,我们的国民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现代国民。

    ——陆建华

    江泽民思想的重要阐述者

    1993年2月,北京朝华出版社出版了一部长篇历史纪实作品——《中国“左”祸》,作者署名文聿。该书以14个章节,全景式地记录了从1927年共产国际代表罗明拉兹来华,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1991年“姓资姓社”之争的64年的难忘历史。由于作品大胆地描写了反右斗争和“文化大革命”的非理性场面,又是在邓小平南巡

    前出版,因而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冲击波,产生了强烈的争议,影响甚远。

    这本书的作者文聿的真名就是陆建华。

    陆建华在20世纪90年代已是个风云人物。1990年他在获得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硕

    士学位两年后,考取中国社科院社会学博士研究生,并在同年的第一届世界青年社

    会学者论文竞赛中,以一篇《中国工人对企业管理者的高期望》摘取大奖。人们至

    今或许还记得他在获奖时讲的话:“我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工人对企业管

    理者的期望很高,不光是要管好企业,有效益,还得要关心下属,作风正派,成为

    道德楷模。这种企业管理者包揽一切的体制,会养成工人对管理者的高期望,并转

    化为一种强依赖。但企业不可能满足每个职工的高期望,因而高期望必然引发大失

    落。所以企业应把其负担过多的社会职能剥离出来。”这番剖白在现在看来未必具

    有多少新意,但在当时却是非同凡响。这也可算是陆建华有关社会问题研究的一个

    发端。

    1992年他完成博士论文后,留在社科院工作,开始进行宏观的社会发展问题研

    究,与另一位社会学家一起主编国家“八五”课题《中国青年发展报告》,同年辽

    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来自青年的报告——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及其趋向的演变

    》。他为此获得第一届中国社科院青年科研成果评比优秀奖。后来,北京一家著名

    的党的生活杂志,把他作为封面人物,并冠以“奔向新世纪金牌榜”人物之名。

    1996年,一本叫《与总书记谈心》的书的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陆建

    华是这本书的主要作者之一。这本书的热销,使陆建华的知名度得到空前的提升。

    1995年7月,中国社科院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设立了“青年社会科学论坛”,主要组织各个学科的优秀青年学者,研讨改革开放实践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其成果有的以研究报告形式上报有关领导部门,供决策时参考。江泽民总书记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发表后,青年社会科学研

    究中心立即组织青年学者们学习,并就江总书记提出的12个重大关系逐一讨论。在

    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每个问题由一两位同志执笔把大家的意见综合成文,有的重要

    发言还请本人撰写成稿,然后由翁杰明等编辑成书。

    这本书是把各学科青年学者的观点融为一体的“化合物”,也是一次综合各学

    科优势集体创作的尝试。参加讨论的有10多名学者,其中正在主持另一项学术活动

    的陆建华在百忙之中撰写了3万字的研讨稿,借与总书记谈心的方式来阐明自己对

    于目前中国改革问题的观点。该书出版后影响很快超过读书界而扩展到更大的领域,

    发行量达几十万册,使江泽民的“论十二大关系”更为大家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