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u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驼峰航线 > 第41章
    可左等右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就是不见74号下来,托总台通讯那边辗转和汀江站再联系,很是费了一通麻烦,总算是联系上了。汀江那边回电说,74号一直没有消息。一听这话,大家更加焦虑,那心情,真是无法形容。三个人,包括美籍机长,脚下一堆烟蒂。

    昆明站是谁负责,已经记不清了,看我们这样老是站在这里等也不是回事,就劝我们去休息、吃午饭。到了餐厅,刚拿起碗,听见旁边有人小声嘀咕:“刚得到确认,74号在‘驼峰’上摔了……”

    一听这话,得,刚挨到嘴边的碗放下了,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个中滋味,像打翻的五味瓶一样,说不清,就是想哭。

    没多一会儿,调度派人来找机组去调度室,一进去,明显感觉气氛肃穆,每个人脸色都是阴沉沉的,值班员小张过来,悄声在耳边道,74号最后一份电报说在航线上遇到强气流,他们不知具体方位,我们估计偏航为二十五度左右,可能是被风吹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随后再无消息。这时,调度员过来,把飞行单放到我们面前,此时他的口吻都是商量来着:“看看,能不能把99号再飞回去……”

    “能!”三个人同时开口。

    问老人,同伴刚刚摔了,再次坐进机舱,什么感觉?老人说,去机坪的路上可能还在想着什么冰峰雪山、强气流,可只要一坐进机舱里,就没什么感觉了,前面的事情已经忘掉了。死,想都没想,当时脑子里都是飞行中要做的事情,也容不得你去想。

    当时的念头就是,反正,只要摔不掉,就飞。

    还有一次,也是1944年,也是从汀江飞昆明。老人说,那天是白天,起飞的时候还是好好的,到了“驼峰”上空,就是望不到边际的浓云,飞机被迫钻进去,做仪表飞行,机长紧紧盯住罗盘,高度只有4000米,不敢使飞机航向出现任何偏离,只要稍偏一点就非撞山不行,万幸,没出现强气流,但还是麻烦——高度保不住。

    老是往下掉。

    高度掉到3500米,无论机长怎样推油门,飞机上升一点儿后,保持不了几分钟,“哗”地一下就掉下来,反复多少次都是如此,是结冰导致了飞机升力的改变。启动除冰设施,也不行。这和平地不一样,本身下面就海拔高,稍微疏忽一点儿就“接地”。

    眼看着高度持续下降,机长也急了,最后实在没辙了,大声喝令我和副驾驶,到货舱,打开舱门——往下扔货物,减轻重量。

    两人绑好降落伞,打开舱门……

    问老人,为什么要戴降落伞,老人说,如果抛掉货物都不行的话,只有跳出去……

    空中,c-47舱门洞开,云、雾、强气流夹杂着也分不清是雨还是雪一齐带着咆哮声涌入舱内,在气流冲击下,郭汉业和副驾驶脸上的肌肉都变了形,两人费力地开始解开扎捆的汽油桶……

    此时,电铃声和红色信号灯亮了,抬头看去,机长正转过头,大声喊叫:hold(停),并示意他们关上舱门,停止抛物。从机长前方风挡玻璃往外看,一片湛蓝的天空撞入眼帘——飞机冲出浓云!

    三人长出口气。

    还有一次,1944年6月,也是从汀江飞昆明,老人说,好像是所载货物中有抢修中的“史迪威公路”的筑路器械,于是飞机临时在云南驿落地,等卸下一些货物后,再起飞。

    起飞时一切正常,三十分钟后,左发动机突然起火。

    老人说,都过了“驼峰”了,快到昆明了,谁都没想到这架c-47会来这么一手。

    在驾驶舱里看得真切,左边发动机火苗加浓烟。机长歇尔(shilling)赶紧启用灭火装置,之后,当机立断,切断左边油路,关闭起火发动机,让c-47只靠一个发动机飞行。

    c-47两个发动机都感觉功率不足,那天又是超重,飞机单发飞行后,机身倾斜厉害,感觉随时都要斜着往山上撞似的,于是机长让郭汉业和副驾驶去货舱,把货物重新摆放,想利用货物中重量,“压正”机身。可都是捆装扎结得相当结实的汽油桶,又重又不好搬运,忙了一阵子,总算是重新摆放了几个,但并没有改变多少机身的倾斜。

    老人说,当时的情况比过“驼峰”都紧张,毕竟已经从地狱边上过来了,下边就是满目绿色,谁都知道人间好,谁都不愿意去死!幸亏云南驿离昆明已经很近了,歇尔的驾驶技术也相当好,等到我们歪歪扭扭飞到机场上空时,一看这种情景,所有的飞机全都给我们让开跑道。

    塔台不放心,问我们有没有把握降落,如果没有,把飞机开远一点,把货物抛掉,再降下来,如果这还不行,干脆人跳伞。

    驾驶舱内,机长征求副驾驶和报务员意见,两个中国人谁都不同意跳伞。

    问老人,为什么不扔东西也不跳伞?

    唉。老人道,扔东西和跳伞,那是最后一招,实在是死路一条了,才能做这样的尝试,只要有一线生机,谁都不会扔货物。在“驼峰”上这么艰难飞来飞去,干吗?难道就是让你扔货物和跳伞玩?

    原中国航空公司副驾驶李宏揆老人也说,每次飞行,不是让你把飞机弄到天上,也不是让你从甲地飞到乙地就行的,你驾驶的是运输机,是在执行运送任务,只有把货物安全送达目的地,你的飞行任务才算完成。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随便扔货物和跳伞。

    老人说,那是谁(陈文宽还是潘国定?老人说,实在是记不住名字了),曾有一次,执行汀江到昆明的任务,结果到了昆明后,飞机被临时征调到重庆——昆明——成都飞往返航线,恰恰c-47飞机尾轮这时坏了,要修理,就得回加尔各答。可任务在,必须完成。现在,尾轮坏了,飞机只要在地面滑动,机尾就得擦地,结果可能是直接更大面积地损坏机体,换了别人,可能是真没辙了。老人说,可为了完成任务,人家就那么飞——从停机坪滑行开始,一直到跑道上准备起飞,推大油门,踩刹车,利用飞机向前的冲力,使飞机尾部抬起,一点点往跑道上挪……

    老人说这个动作,没有相当高超的技术,是没法完成的,又要让机尾抬起,又要让飞机在地面慢速移动,还得保证不飞起来,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嘿,人家就这么做,降落后,这样“移动”到停机坪、起飞时,又是这样“滑行”到起飞线,整整坚持两个星期,一直到回到加尔各答修理后,才算拉倒。

    再问老人们,为什么不跳伞?

    华人杰:在“驼峰”,跳伞和摔飞机及失踪没有什么区别。

    任锡纯:整个驼峰航线所经地区,下面除了冰山雪峰就是原始森林,跳伞下去,不是冻死也是被豺狼虎豹给吃了。我们夜晚在汀江降落,下飞机后去“中航”宿舍的路上,坐在车子里,就能看见路边森林发出的幽幽蓝光,在漆黑的夜色里,煞是吓人,那都是狼和虎什么的。

    陆元斌:美军印中联队跳伞的要多一些,大部分都落在了原始森林中,没有路,图上注明直线距离也许只是几公里,等到走,也许要走上十天半个月——明明近在眼前,但就是走不过去。没有路,人根本进不去。战争都快结束了,才有美国救护队进去,到了里边一看,伞高高挂在树枝上,悬在伞下面的人就剩一副骨架,肉都被虫子、蚂蚁什么的吃光了。那骨架都是挣扎的姿势,那是跳伞落下来时,伞吊在树上了,人悬在伞上,上,上不去,下,又下不来,活生生被蚂蚁、虫子硬咬死的,惨啊!

    冰山雪峰,豺狼虎豹,都是掌控飞行员生死命脉之天敌。

    查遍“中航”失事资料,在驼峰航线上,跳伞生还的,只有两例:一例是飞机起飞后,刚刚进入航线,还没到“驼峰”上空。

    一例是从汀江飞昆明,不仅过了“驼峰”,还“过”了昆明,还“过”了宜宾和成都——迷航,飞到四川绵阳上空,跳伞生还。

    ▲中航飞行报务员“小钢炮”郭汉业。

    “空气袋”

    第一次听说这个稀奇古怪的词,是在郑家琼老人家,老人无意中说起了“空气袋”,听得我是一头雾水——难道“空气”还能用袋子装起来?

    见我满脸茫然,郑家琼和坐在一旁的徐承基老人一同向我解释:“‘空气袋’是在‘驼峰’上特有的一种气象……”

    老人们连讲带比画,我总算是明白了,所谓“空气袋”,就是在驼峰航线上的对流层中,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当几种要素都具备时,会突然出现一个真空。

    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的地球,空气可以说充斥每个角落,竟然还有这种现象,真是匪夷所思。

    飞机在空中飞行,是靠机翼对空气产生的“升力”使飞机“浮”在空中,一旦没有了空气,即出现“空气袋”,后果可想而知。

    后来才知道,在“驼峰”上飞过的每位老人,全部都经历过所谓“空气袋”——进入空气袋后,一直是沉重的发动机噪音突然变得轻飘飘,接着螺旋桨旋转得有气无力,飞机急速下坠。此时,任凭怎样加大油门,发动机的转速就是提不上去,不仅如此,马上,螺旋桨桨叶好像不是和飞机连在一体,而是分开一样,自由摆荡。

    老人们说,空气袋和雨、雪、雾不一样,看不见,本来是亮瓦晴天的,突然之间,你就钻进去了,很多坠毁的飞机,都是由于这个“空气袋”,螺旋桨产生不了任何拉力,飞机就是眼看着往下掉。

    又不是平原地带,是在“驼峰”上空,高度本身就不够,往往,反应都来不及做出,“嚓”,摔了。

    眼看着摔。华人杰老人说,1944年夏,飞“驼峰”,那天天气出奇的好,一前一后同行的,还有印中联队的一架c-46,在“驼峰”上空,透过舷窗,他还和那架飞机驾驶员摆摆手,结果手还没放下,就看见那架c-46突然急速向下坠,只有十几秒钟,就下去触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