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u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驼峰航线 > 第56章
    ▲在坠机和爆炸中一架c-47在烟火和死难者尸体旁起飞。

    老人边说边流泪。

    别说是摔在机场附近,就是摔在跑道上,只要没把跑道完全堵住,照样飞!

    1944年8月24日,昆明巫家坝机场,马达轰鸣。“中航”公司、印中联队、十四航空队、二十航空队,大的、小的,运货的,载人的——滑行道上,所有准备起飞的飞机排着队,一架接一架往起飞线上缓缓移动,准备依次起飞,离开这里,飞向各自的目的地。

    徐承基:“我们那天飞104号,从昆明返汀江,飞机当时是排在第三号,前面有两架,一架是c-87,印中联队用b-24改装的运输机,从‘驼峰’那边过来时在空中我们就遇到过,当时还相互晃一晃机翼,没想到回去又排在了一起。第二架是p-40,应该是四十航空队的,昆明附近当时还有呈贡机场,战斗机一般都用那个机场,不知那老兄今天怎么在这里。我随便往后看了一眼,好家伙,在我们后面,跟了一长溜,数不过来,大部分是回汀江的。”

    老人说,起飞时,大家都用一个频道,一个人说话其他人在耳机里都能听得见。

    只听塔台一声起飞命令,排在最前端那架b-24开足马力,四个引擎全速转动,刹车松开后,只见它庞大机身稍稍后顿了一下,接着就全力向前冲去……

    徐承基:“b-24吼叫着在跑道上奔跑,就在即将离地那一刻,不知是什么原因,只见它的机身一歪,瞬间就摔下来,接着是一股浓烟,火光四起。”

    郑家琼:“我当时也在后面,看得真切,我们那批是后进公司的,飞‘驼峰’时间不长,虽说遇险有几次,但都逃脱了,但亲眼目睹摔飞机,还是第一次,那个场景,多少天都在脑子里挥之不去。”

    巫家坝机场跑道,烟和火冲天而起。

    所有等待起飞的飞机、每位机组成员都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烈的情景,大家也只能是干着急,眼睁睁地看着坠毁发生在眼皮底下的飞机在燃烧。

    消防车、救护车,警铃、警笛、奔跑的人……纷纷向飞机坠毁地方奔去。

    每架飞机的螺旋桨都在转动着,但引擎发出的声音明显在减小,机组的人都意识到,今天肯定是飞不起来了——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机场、跑道都要关闭。

    郑家琼老人说,虽然是在滑行道上,但机长告诉他,让他把发动机散热鱼鳞片关上。为了节省不必要的空耗,机长已经准备关车了。

    耳机里传来塔台的声音:“43324,起飞。”

    徐承基:“43324就是我们前面那架p-40,巫家坝机场空管是美军,空地通话全是英文,所有语音通话大家在飞机里都能听得见,塔台的起飞命令下来后,通话器中顿时一片嘈杂,都认为是不是听错了。连我都忍不住了,抓过送话器就问,先生,搞错没有,都这样了还飞,难道你们没看到那架火光冲天的飞机?”

    然而,耳机中再一次传来了冰冷的语音,那是毫无商量余地的命令:“起飞!”

    郑家琼:“这次大家都听清了,没有人再争辩,滑行道上,每架飞机都在怒吼一样地轰鸣着。”

    徐承基:“我们的104号就在那架飞机旁边滑过,消防车的警笛声、螺旋桨声嘶力竭的轰鸣声,燃烧着的飞机发出的‘乒乓’炸裂声,人啊,心都快碎了。”

    郑家琼:“滑跑过去的时候,机长让我收起落架的声音都变了调,我偷偷斜了他一眼,看见他哭了,那时飞机正爬高哪。唉,虽然不是一块儿的,但毕竟都是飞‘驼峰’的,也算‘战友’啊,什么是踏着战友的遗体往前冲,那就是!”

    飞机坠毁机场不关闭,飞机失事在跑道上也不停飞。

    郭汉业、徐承基两位老人都“白”了我一眼:“孩子,你知道吗,飞‘驼峰’后期,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两个人飞——要么是没有副驾驶、要么是没有报务员……”

    啊!这是我一点儿都没有想到过的,简直使我大吃一惊!

    老人说,到后来,都快摔没了,找不到那么多的人啊,但飞机又不能停下来,在机组少一个人的情况下,也不停——两个人飞。

    士气是比较低落,但飞机还得飞,空运一刻也不能停!中国航空公司老谋深算的威廉·兰霍恩·邦德,又是个火暴脾气、军人出身的李吉辰彻底狠上了,可他们是和谁发的狠?

    是跟交通部还是航委会,还是日本人!

    学生军飞机摔了有补充。

    老人们说,按那个《租借法案》,中航的飞机摔一架,美国那边给补充一架,一直让你保持一个“基数”。1942年,中国航空公司共有10架不同类型的运输机在“驼峰”航线上穿梭,到了1943年,这个数字改为20架,在1944-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决定性的一年,又增加为30多架。

    华人杰:“反正是这边摔一架,那边补一架,总是这么多。”

    都是破飞机,1945年之前,几乎没有新的,大多是从欧洲战场上淘汰下来的。

    过来时连外部油漆都是盟军的草绿色。老人说,大家也能理解,谁有好东西往你家放啊。

    一开始连机身后部那个“中”都没有,还是陈纳德提的建议,第十四航空队驱逐机有时要在进入昆明这一段护航,为了便于区别,这才在机身上涂字。

    我总算是弄明白了,为什么有“找”不到自己的飞机这样的事情发生——全都一样。我也理解了,多次问那几位在加尔各答达姆达姆机场工作过的老人,“中航”一共有多少架飞机在加尔各答呀,没一位老人能告诉我准确数字——都一个颜色,连飞行员都容易弄混,何况他们。

    随着飞机数量逐年增多,运输量也日渐增大。

    1942年8月至12月,四个月时间,中国航空公司飞越“驼峰”8733次,运进中国的物资有1843吨,到了1943年,这个数字就变成飞越“驼峰”9546次,空运进来军需物资超过10000吨。

    至于1944至1945年“中航”飞越“驼峰”的空运总量,一直没有查到准确数字,因为从1944年开始,无论是“中航”自己还是交通部或是美国陆军参谋部,在统计飞越“驼峰”运送战略物资时,已经把中国航空公司、印中联队放在一起统计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中航”运输总量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

    摔一架,补一架,这是飞机。人,人怎么办?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那些把生命葬送在冰峰雪山之间的勇士们随风而去,到哪里能补充到他们!

    航空飞行有别于战场上任何一个技术兵种,用于长途奔袭、拼刺刀的力气在这里被远抛在一边,狭小的机舱里显然要被有文化的头脑所占据。然而,它还有别于一般的战斗机——这种带有两个引擎的飞机不仅要穿行在世界上最艰险的航段上,而且还要受两个来自不同国家、操着两种语言的飞行员的控制——几乎是和“驼峰”相对等的困难。

    世界上,还找不出有第二种如此的“独特”的飞行,适于这样飞行的人员在哪里才能找到?

    大学!到大学里面去招!

    关于直接在大学里面录用大学生做副驾驶,几位做过行政主管的老人都看见过这份以总经理名义下发的正式文件。本以为能找到这份“文件”,哪怕是个影印件也好,也问过老人们,都说起义回来后就再没见过那些东西。陈应明老人说:“1949年‘两航’起义时带回来一些东西,‘文革’期间扔得哪儿都是。”

    “已经不可能找到了。”老人说。

    “文件”没有找到,忽地想起,华人杰、周柄还有几位老人,不都是当年从大学进入到“中航”的嘛。

    再一问邓汤美老人,老人说,我们那批从昆明西南联大被中国航空公司录用的人中,我能记得住的有朱晦吾(外文系)、沈宗进(电机系)、罗道生(机械系)、谭申禄(专业不详)、华人杰、陈仁炱、冯少才(土木系)、萧福霖(化工系)、周柄(政治系)、陈启蕃……

    上述这些青年学生,只是“中航”在昆明大学里录用的一部分大学生,其实,“中航”还把触角伸到了内陆、伸到了四川盆地中的成都……

    自从重庆成为陪都后,成都,这个抗战中距离陪都最近的城市,华西坝,又迎来了一所所跟随国民政府一路退却过来的著名大学。

    当时在华西坝的学校有: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燕京大学、齐鲁大学、西南联大(华西分院)。都是拒绝日伪的高薪利诱,从沿海或是京都迁移过来的。

    在校的学生们差不多都是从沦陷区跑过来的。

    昔日是京津冀红衣大主教儿子的李宏揆也跑了出来,来到了华西坝子的华西大学。

    1937年就曾亲眼看见过日本人的老人说,中学在北平读完后,就跑出来了,一路风尘露宿,先到了西安。

    问老人,既然在北京不愁吃不愁穿的,何必还要流亡?

    老人瞪了我一眼,说,你以为我们那时都像你这样啊!告诉你,只要投靠日本人,他们给的待遇比国民政府这边高。但你是中国人,不能当汉奸!我们那时只有一个想法,绝不和日本人合作,誓死也不能做亡国奴!大家都是带着这样的想法跑出来的。

    青年学生流亡抗日,成群结队地跑。

    周柄:“我是从长沙跑出来的,沿着长江水一路逆上,最后到达昆明,走了几个月,到昆明后像个要饭花子。”

    老人们说,当时毕业也没有“国家分配”这一说,大学毕业不外乎失业、参军这两条路。学校里整天都是演讲啊、募捐啊,那些长袍马褂的教授们则在讲台上,用慷慨激昂的语调号召青年学生参军,上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