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u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诸葛亮大传 > 第20章
    刘备晚一步的原因,是荆州问题的掣肘。刘备占领成都后的形势,是张鲁北据汉中,孙权东攻荆州。刘备一向认为张鲁是个"自守之贼",在荆州火烧眉毛的危急时刻,自然要东保荆州。诸葛亮是赞成刘备回救荆州的,因为荆州一旦有失,两路夹攻中原的计划就将成为泡影。当汉中形势吃紧时,诸葛亮又是赞成以湘水为界与东吴中分荆州的。因为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做出较大的让步,可以降低荆州再起争端的可能性,使荆州基本上获得稳定。第二,虽然又让出了荆州两郡,但却保存了南郡这个北争襄樊的重要基地。第三,可以腾出手来专力解决汉中问题。

    假如没有孙、刘之间的第三次荆州之争,诸葛亮会不会建议刘备尽快对汉中张鲁动手呢?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第一,在诸葛亮"隆中对"中,就规划了这样一个战略:在跨有荆益之后,一旦天下有变,派一上将军率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刘备则率主力出秦川,两路合击中原。而要出秦川,汉中是必经之路,必得之地。

    第二,诸葛亮在规划天下三分时,就对刘备分析益州说,"刘璋暗弱,张鲁在北",看到了张鲁对蜀中的威胁。

    第三,在取得益州之后,诸葛亮选中了法正作为辅佐刘备取汉中的人选。法正早为刘璋属下,因助刘备取益州有功,被任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成都在蜀郡之内,法正担任这两个职务,是"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法正任蜀郡太守后,对于以前曾给自己点滴好处的人无不报恩,对于与自己有很小仇怨的人无不报复,甚至还擅自诛杀了几个中伤诋毁他的人。有人不满法正的过分行为,找到诸葛亮,对他说:"法正在蜀郡太骄纵,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诸葛亮回答:"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诸葛亮为什么不肯抑制法正?人们历来有各种猜测。

    有人说,诸葛亮对法正的态度,是"失政刑矣"。

    有人说,诸葛亮不抑止法正,是借鉴袁绍手下审配与许攸不和致使许攸背袁投曹的教训。

    也有人说,诸葛亮是以褒中有贬的方式委婉地转达对法正的警告信息。

    上述猜测均没有触到诸葛亮不抑制法正的根本原因。诸葛亮不抑制法正,不仅由于法正功大过小,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法正是个对攻占汉中有重要作用的人。诸葛亮与法正虽然在喜好和崇尚方面有所不同,但却能从大局出发与他亲善相处。诸葛亮认为法正有奇谋妙智,又对益州和汉中情况很熟悉,是对收复汉中巩固益州能起重要作用的人才。事实证明,法正在后来协助刘备取汉中时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当时诸葛亮对法正不能容其小过而对其进行抑制,就不会有后来法正的积极表现。

    根据以上三点理由,我们认为,在取得益州以后,诸葛亮不是没想到汉中,只是荆州问题的纠缠,使他腾不出手去实施计划。

    无论如何,孙、刘的第三次重分荆州,使得刘备在争夺汉中问题上比曹操晚了一步。当刘备率兵赶回益州时,曹操已经攻下汉中,张鲁放弃了郡治南郑(治今陕西南郑东),退到了人的聚集地巴中(今嘉陵江、渠江上游一带)。曹操继续向三巴地区进军,人部落酋长朴胡、杜濩、任约纷纷降曹。曹操任命朴胡为巴东太守,杜濩为巴西太守,任约为巴郡太守。

    偏将军黄权对刘备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刘备认为黄权说得很对,便以黄权为护军,率众到巴中迎接张鲁。然而刘备并不知道,张鲁早就恨透了他,明确表示宁降曹,不降刘。早在阳平失陷时,张鲁就欲降曹操,他的功曹阎圃劝他说:"您这时投降是由于被逼无法,肯定不为曹操所重,不如随从杜濩退到朴胡那里抵抗一阵,这样可被重视。"正是由于阎圃的劝说,张鲁才没有立即投降。当黄权领兵来到巴中时,张鲁早已成了曹操的座上宾了。

    第42节:第五章得益失荆(7)

    黄权虽未迎到张鲁,却攻破了杜濩、朴胡诸军,收复了三巴地区。曹操听说三巴又失,派大将张郃率军复入巴中,开至宕渠蒙头、荡石(均在今四川渠县东北)。刘备派出张飞前去抵御。双方在宕渠对峙了五十多天,谁也吃不掉谁。后来张飞采取出奇制胜的策略,让手下和张郃继续对峙,自己却率领一万多精兵从另外一条路去截击敌军,一下子把张郃军截成两段。巴中多山,山道险峻狭窄,张郃军首尾不得相救,被打得七零八落。张郃丢掉马匹,进入山中,与手下十多人走小路才得以逃生,然后收拾残部退回南郑。

    经过宕渠之战,曹军势力退回汉中,三巴地区复归刘备所有。

    曹操虽占据了汉中,但却无意对益州大举用兵,他只是在三巴地区作一些尝试性的军事行动,稍有不利,便立即停止。在曹操看来,占领汉中的目的,不是为了进一步灭蜀,而是为了防止刘备抢先占有汉中,威逼关中。因此,曹操出兵汉中,是带有防御性的军事行动。但曹操内部有些人不明白曹操的心思,他们主张不仅要占领汉中,还要进而进兵益州。曹操的司空仓曹掾刘晔就说:

    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慴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

    第三节互相关联的三步棋

    占有巴蜀,是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跨有荆、益"的基本实现,而兵定汉中,是对"跨有荆、益"的局部完善。

    兵定汉中以后,刘备集团的形势一片大好。在东面,与孙权的荆州争端已暂时解决。在北面,益州门户的钥匙挂在了刘备集团的腰间,被人扼住咽喉的危局已经彻底改观。

    当人们还沉浸在夺取汉中胜利的喜悦中时,诸葛亮又开始考虑新的行动步骤了。他认为,"跨有荆、益"是关系到将来北伐两路夹攻中原的大事,是"隆中对"战略计划最后实现的关键。因此,兵定汉中以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跨有荆、益"的局面,诸葛亮又接连采取了三个措施。

    第一个措施:拥戴刘备为汉中王。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手下的大臣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许靖、营司马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射援、军师将军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张飞、征西将军黄忠、镇远将军赖恭、扬武将军法正、兴业将军李严等一百二十人,向名存实亡的汉朝廷上了一道表章,全文如下:

    昔唐尧至圣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贤而四国作难,高后称制而诸吕窃命,孝昭幼冲而上官逆谋,皆凭世宠,藉履国权,穷凶极乱,社稷几危。非大舜、周公、朱虚、博陆,则不能流放擒讨,安危定倾。伏惟陛下诞姿圣德,统理万邦,而遭厄运不造之艰。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久令陛下蒙尘忧厄,幽处虚邑。人神无主,遏绝王命,厌昧皇极,欲盗神器。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亭侯备,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宁克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臣等每惧王室大有阎乐之祸,小有定安之变,夙夜惴惴,战栗累息。昔在《虞书》,敦序九族,周监二代,封建同姓,《诗》著其义,历载长久。汉兴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诸吕之难,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备肺腑枝叶,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自操破于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奉辞在外,礼命断绝。昔河西太守梁统等值汉中行,限于山河,位同权均,不能相率,咸推窦融以为元帅,卒立效绩,摧破隗嚣。今社稷之难,急于陇、蜀,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僚,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未建,可为寒心。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

    第43节:第五章得益失荆(8)

    这道长长的表文,是蜀汉政权建立的宣言书,是讨伐曹操的檄文,是公开树立的兴复汉室的旗帜。

    这道表文是广汉郪县人李朝的手笔,但其策划及立意却是诸葛亮。实际上,整个拥刘备为汉中王的事件都是诸葛亮的大手笔,它体现着诸葛亮的智慧,体现着诸葛亮的谋略,体现着诸葛亮对时机的准确把握,体现着诸葛亮高超的政治斗争艺术,体现着诸葛亮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时寄托着诸葛亮的政治理想。而这道表文,是这篇大文章中的一个精彩段落。

    按当时的形势,献帝形同虚设,汉廷名存实亡,有实力者称王称霸,无实力者成为强者之食。